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争鸣:《雷雨》爆笑后的深思】

话剧《雷雨》遭遇笑场:不只是因为观众年轻

关东客

2014年07月29日14:36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更多精彩评论进入《文化新视线》栏目

7月24日下午,北京人艺的杨立新连发5条微博,称“昨晚《雷雨》成了爆笑场”。事情起因于演出当晚的《雷雨》恰逢人艺常规的“公益场”,有很多大中学生以低价票进场看戏,然而让主演们没想到的是,他们的表演竟引起学生们的“哄堂大笑贯穿全剧”。很多文化界人士都对此忿忿不平,对北京人艺和杨立新表示支持,并感慨于现在年轻观众文学素养的失落,对经典缺乏起码的尊重。(东方早报7月26日)

话剧《雷雨》一直是北京人艺的一道金字招牌。曹禺先生的剧本加上人艺演员的表演功力,向来少有挑剔之声。正因如此,学生“公益场”的爆笑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可以说是大逆不道了。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雷雨》迟早要面对这些笑场的年轻人。

作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之作,《雷雨》是一部悲剧,观众最好的反应不是笑场而是寂静。一部悲剧的《雷雨》为什么会遭遇年轻人的笑场?这个问题恐怕不能只把板子打在年轻人的身上。不可否认,在浮躁和功利的当下,年轻观众艺术修养、文化积累以及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种种缺失,但是我们并不能夸大这种缺失,甚至于因此否定年轻人对话剧好坏的判断。《雷雨》再经典,如果脱离了特定的时代背景,脱离了观众,那也只能是曲高和寡。

就拿如今北京人艺的《雷雨》来说,这部话剧也已经是第三版了,相比前两版,在表演方式和舞台设计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这次“笑场事件”其实并不是因为曹禺先生的剧本出现了问题,而更多的原因是演员们的表演动作以及台词等已经不符合年轻人的口味。从这个意义上讲,《雷雨》剧组真正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消除这种与年轻观众之间的代沟,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年轻人不懂艺术。

经典话剧《雷雨》遭遇笑场,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文化事件。因为即使今天不笑场,明天也可能面临笑场的危机。与话剧类似,京剧、相声、评书等很多艺术形式都存在这种与年轻观众格格不入,或者说表现形式与受众需求脱节的问题。我们往往也将问题的症结归根于观众的品味不够,不懂欣赏,却很少从话剧等艺术作品的本身去寻找原因。从而形成了一种怪现象,那就是你演你的,我看我的,结果造成很多优秀的艺术变得越来越小众,观众越来越少,发展也越来越走进死胡同。

遭遇笑场,“杨立新们”忿忿不平的心情可以理解。因为演员的表演需要观众的共鸣。但《雷雨》需要年轻人的视角,这是《雷雨》继续流传下去的一个关键。因为将来的《雷雨》是要演给这些“公益场”的年轻人看的。

(作者为评论家)

[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文章不代表人民网文化频道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

(责编:陈苑、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