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潇
《当婆婆遇上妈之欢喜冤家》中男女主演郭晓东与曹曦文
描写父女关系的《搭错车》,表现婆媳关系的《麻辣婆媳》、《当婆婆遇上妈》,关注“剩女”、“剩男”现象的《大女当嫁》、《大男当婚》以及今年火爆荧屏的“老少恋”题材《大丈夫》和都市情感剧《我爱男闺蜜》,这些作品都是出自80后新锐编剧李潇之手。眼下,李潇的又一部现代家庭剧《当婆婆遇上妈之欢喜冤家》正在播出,这部讲述“黄金剩女”与“钻石二婚男”婚恋故事的电视剧引起热议,“夹板男”林一凡(郭晓冬饰),因为二婚的特殊身份,夹在母亲、丈母娘、妻子之间,备受折磨,引发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的现代家庭剧和都市情感剧持续受热捧,编剧李潇表示电视剧是一种客厅文化,娱乐性首当其冲,她所希望的是自己的剧在娱乐观众的同时,还能让人笑过之后有一丝回味。虽然作品中挖掘的家庭情感话题经常引发热议,但在采访中李潇透露,她所写的电视剧桥段大多是创作出来而非真取材于现实生活,这或许给把电视剧奉为婆媳相处宝典的观众提了个醒,看电视剧是看别人的生活,而自己的日子还得自己做主过下去。
和丈夫默契合作
记者:你所写的多部现代家庭剧和都市情感剧都有很高的收视率,剧中的桥段是从你真实的生活中提取素材吗?还是编纂的成分更多些?
李潇:我写的电视剧桥段很少来源于生活,我是不会出卖自己的生活去写电视剧的,因为我不是文学家——他们是要通过亲身经历才能创作出作品,而我是把电视剧写作当成工作来做,不可能把我自己的生活作为素材。在我所写的电视剧中,技巧的比重更大,是以上学时的戏剧理论作为依托进行创作。有一些题材,也并不一定是我个人想做的题材,而是团队创作的结果。
记者:最近比较火的《大丈夫》、《我爱男闺蜜》都是你与你丈夫共同完成的,这其中谁创作的比例更多一些?
李潇:一半一半吧,我觉得我们俩在工作方面就像一个共同体,已经分不出来多少和比例,有的时候是我写女性的戏份,他来写男性的戏份,比如《大丈夫》里面翁婿之间互相争风吃醋的桥段,比如《男闺蜜》里黄磊老师那些幽默的台词,都是我先生的创作,但也不是来源于他的生活,只是台词的写作都是他来完成的。我们创作的时候也会在一起聊,有时候可以聊出来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东西加入写作中去。
电视剧体现的是编剧的价值观
记者:写了这么多电视剧,你怎样理解婚姻家庭关系,剧中会有所体现吗?
李潇:我会把我对婚姻家庭的理解融入电视剧的创作中,我始终认为,一部电视剧,并不是体现导演或者演员的价值观,而是体现编剧的价值观。比如在《大女当嫁》剧中,小宋佳演的高知女性教师姜大雁相亲,“30岁找不到,那就到40岁,始终是能找到的……”我想要强调的就是,无论在什么时代,婚姻还是要以感情为依托。这部剧其实很能体现出不少现代都市女性的心态和遭遇,年轻的时候都是先考虑有没有感情,有没有感觉,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身边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于是把自己择偶的门槛一步步的降低:“要不就找个这样的吧,有房有车得了……”然后就像贱卖大白菜一样把自己嫁出去了。
记者:那么在每部剧的创作中,你都会突出一个主流的价值观给观众吗?
李潇:不是这样,我不认为电视剧一开始就该去宣扬什么价值观,其实我很反感那样,我认为那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在我看来,好看的电视剧还是要“故事先行”,然后再通过故事依托那些形而上的东西,真正能体现价值观的部分是在故事发展到一定阶段,当人物面临一些重大的选择的时候,比如《大丈夫》中俞飞鸿饰演的角色面对出轨丈夫要求重修旧好以及比自己小九岁恋人追求时的选择,比如《男闺蜜》中黄磊老师饰演的角色面对自己有好感的对象和对方家人阻挠时的选择,这时所体现的是一种超出故事本身层面的东西,但是如果一上来就板起面孔教育人,那是我最反感的。电视剧本身就是一种客厅文化,是大家每天工作之后的一种休闲,如果指望依靠电视剧去教育观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我觉得电视剧的娱乐性是第一位的,在观众每天轻松地笑过之后,从中还能留有一些思考就可以了。 记者:如今家庭剧、婆妈剧不少,情节越来越狗血,你怎么看这一现象?
李潇:大概三四年前,我写了《当婆婆遇上妈》之后,很多婆媳题材的电视剧一下子涌现出来,同类型的题材现在已经饱和,而我个人家庭生活中,并没有很多关于婆媳相处的经历,所以将来有关婆媳方面的电视剧,或者像《大丈夫》那类的家庭剧,我会尽量少写,把创作集中在都市情感为主的题材方面。
本报记者 邱伟 J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