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巍峨,名人荟萃。
泰山之阳、金牛山下的长安园,依山傍水,更加秀美。时逢季羡林先生诞辰103周年、逝世5周年之际,季羡林基金会和泰山文化研究院举办的季羡林铜像暨季羡林纪念园,在这里隆重揭幕。
走进纪念园,一大块泰山巨石坐北朝南、屹立在纪念园的中央。巨石刻有季羡林先生手书的《泰山颂》。整篇书法,淋漓酣畅,端庄遒劲。全篇共160言:
“巍巍岱宗,五岳之巅。龙踞神州,上接九天。吞吐日月,呼吸云烟。阴阳变幻,气象万千。兴云化雨,泽被甸禹。齐王未了,养育黎元。鲁王未了,春满人间。星换斗移,河清海晏。人和政通,上下相安。风起云涌,处处新颜。暮春三月,杂花满山。十月深秋,层林尽染。三十三天,海中三山。伊甸乐园,人间桃园,处处名胜,谁堪比肩,登高望岳,壮思绵绵,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
《泰山颂》石下,矗立一尊季羡林先生的铜像,铜像面部慈祥,双目前望,仿佛还在向你述说着他那睿智的人生感悟。铜像右有一黑色大理石,上面镌刻有《季羡林墓志铭》
季羡林的生前同事、好友来了,季羡林任教过清华、北大的师生来了,季羡林的敬慕者、粉丝来了,季羡林铜像暨纪念园的谋划者、建设者也来了。他们从祖国的天南地北、四面八方,为的是仰慕季先生的学问和人品而来,为的是追思季先生平凡而伟大的百年人生而来。季羡林基金会顾问栗政军同志是一位仰慕季老的粉丝,听到消息后,特地凌晨3点钟从北京出发,驾车数千里,在早晨7点抵达泰安,终于赶上了揭幕式。此外,在北京参加“鲁迅文学奖的评审和投票”的清华大学跨学科翻译中心主任罗选民教授不辞辛苦,从北京特意赶到泰山参加了揭幕式。
揭幕仪式的主持人、季羡林基金会秘书长王如在会上激情感言:“我们基金会搞这次活动,就是为了纪念季羡林先生,弘扬季羡林所代表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贡献力量。你们的到来,再次了彰显季羡林精神的魅力。同时也证明了我们搞这次活动,深得人心,是搞对了。你们的到来,让我们更加感到任重道远、责任重大,更加坚定了继续弘扬季羡林精神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季羡林基金会理事长潘际銮教授在揭幕仪式上讲话:“季老是我在清华大学的学长。抗战前夕,他从清华毕业去欧洲留学。那时我考入清华西南联大。季先生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精神和清华人的杰出代表。我欣慰地接受了季羡林基金会的邀请,和大家一道为中华文化发展尽毕生之力。今天,我们能把季老纪念园建在泰山,实现了季老对泰山的尊敬和向往,也让季先生所推崇的“天人合一”精神,在今天圆满落地。这为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又一佳话!
纪念园从2012年8月开始奠基,今天建成揭幕。致力于泰山文化研究的泰安市同仁们,从选址到设计,从季老铜像的姿态到园中巨石的利用,煞费苦心,竭尽全力。泰山文化研究院院长葛庆熙致欢迎词时说:“季先生与对泰山有着深厚的渊源,对泰山文化有着独到见解,他在病榻上写下脍炙人口的《泰山颂》。他多次对人讲,泰山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他曾担任泰山文化协会名誉顾问,热心指导我们的工作,鼓励我们搞好泰山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建设。泰安人尊老敬贤,称泰山为山中孔子,孔子为人中泰山,而季老堪称当代孔子,完全可与泰山比肩。”
著名的人物传记作家杨建业在会上,宣读了他亲手撰写并已镌刻在纪念园大理石上的《季羡林墓志铭》:
“——季羡林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著译宏富,全书30卷共1200多万字,是一代宗师,驰名中外作家,富有浓厚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
“——季羡林是一座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高的大山;是一片广阔无际、奔腾不息的海洋;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珠宝库;是一座姹紫嫣红、芳香醉人的百花坛;是一部启迪人智慧、激励人奋斗、令人回味无穷的书……”
“——季老活了98岁。中国近现代风雨百年,他是一面时代的镜子,永远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
“——季羡林广育天下英才,传遍世界情文;如今魂,归故里,永驻泰山长安园。但他的业绩和精神,却与山河同在,与日月争光,在中国和世界人民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
新世界出版社资深编审张世林和季先生交往,时间长,话题多。早在1985年他在中华书局工作时就与季先生交流出版季羡林著作选题事宜。他告诉我,季先生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通晓12国语言,特别是他对已经失传的古印度语种、古欧亚语种的吐火罗文字语言的辨识,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古印度的梵语、对印度代文学巨著都有专门研究和译著,是国际公认的著名学人。不仅季老的学术著作,就是晚年散文和杂记,《天竺心影》、《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病榻杂记》都交我们这里出版。他留学德国十年,放弃优厚的国外邀请,毅然回到祖国,就职北大东语系,曾任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可称之为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
许多与会者在大会上从不同角度、不同经历讲述了他学问和人品。
原泰安文联主席江济源,原泰安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袁明英,曾多次到北京看望季老,请教对泰山文化建设的想法和问题。当他们带去的一套《明拓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季老十分高兴,他说:“泰山石刻数量之多、形制之巨、历史之悠久、年代之延续,是绝无仅有的。”泰安教育学院创办的《岱宗学刊》被国家批准正式刊号后,季老写信为之祝贺:“岱宗学刊公开发行,大快人心。”他们编的《泰山石刻》,季老欣然为之作序。
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教授回忆:“90年代我主管过清华文科复建工作,有幸多与季老接触。季老说,清华是我的母校,我必召之即来,来之必讲。我们请季老谈谈清华文科发展意见。他说,清华发展文科很有远见,要继承清华中外会通的传统。1995年,清华开办了中外文化综合实验班,聘季先生为导师并为这个班讲了第一课 。学生为之振奋,觉得从季先生身上找到了学习的样板和路子。季先生还多次与这个班的先生座谈,解答学生的提问。鼓励同学们思想上和学业上努力上进,使同学倍受感动,称季先生为‘精神上的父亲’”。
北大应届毕业生张严曾做过季羡林基金会的学生助理。她在会上发言:“先生在北大任教时间最长,感情最深,是我们北大人最受尊敬的师长。季先生把他的15000余册藏书捐献给北大图书馆,并成立了季羡林工作室,并委托基金会秘书长王如定期查阅和登记。季羡林先生的著作内容博大,从他的作品中我读到了大爱,一种超越了个人名利,爱自然、爱生命、爱世间美好事物。他的博大胸怀,深得我们学子的心。”
揭幕仪式上,我也献上一幅用宣纸写好了的巨额对联,以表达对先生的追思和崇敬。
横联是:“一代宗师”;上联是:“斯人倚泰山,慧眼妙手续经典,前无古人。”下联是:“圣贤观沧海,凝神静心著华章,后馈来者。”
在场许多人说,这幅对联这也代表了他们的心声。
鞭炮声中,结束了这次富有意义的揭幕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