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女儿身,却演活了一个个昂藏男子。河北籍梨园大家裴艳玲享誉海内外,年过六旬的她数十年间为戏迷奉献了诸多精彩好戏,殊不知她的人生大戏也充满悲欢离合、跌宕起伏。
近日我省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的首部传记《裴艳玲传》由海峡书局出版,该书作者正是以《赏心只有三两枝》、《禅是一枝花》、《刺青》等风靡亿万读者的河北作家雪小禅。她在书中展现了裴艳玲5岁登台,9岁挑梁的艺术生涯,更展现了这位戏曲大家鲜为人知的身世与情感生活。“晚报悦读会”马年开年为读者推荐这本书,并请到作者雪小禅,为大家讲述她“历时三年,行程数万里,采访上千人,几易其稿”的写作历程。
说新书:今生只为裴艳玲写传
记者:当初为何会想到撰写《裴艳玲传》?
雪小禅:这是“官派的”,河北省作协找到我。之所以找我写,主要是我跟戏曲的缘分,我是票友,喜欢戏曲很多年,票程派。如今还在中国戏曲学院教学,我去大学讲座也多以戏曲为主,平时打交道的名伶人、红伶人也很多。
写这本书前我没有面对面跟裴先生接触过,最早是在电视上看她的《夜奔》,真正看她的舞台演出是《宝莲灯》。还不认识她的时候,我就写了三千字随笔《天生一个裴艳玲》发在《读者》上。2010年8月省里找我写《裴艳玲传》时,我曾很犹豫,怕写不好,毕竟生不立传,何况她是一代宗师,很有个性,现在我也认为只写出了裴先生的千万分之一。
记者:写作前裴先生对您有要求吗?
雪小禅:她没有任何要求,这是她特别磊落的地方,书中我第一次写出她的身世,还有她的感情生活,譬如她跟陈凯歌的父亲陈怀皑的知己情谊等都是首次公开。出版前我征求她的意见,她只是在关于涉及戏曲专业的一些细节提出修改。这说明裴先生的坦荡和开阔,她能敞开胸怀,接纳了我这个晚辈书生,使我很欣慰。
记者:历时三年的采访和写作中有何难忘的片段?
雪小禅:我写到她前夫那段时很心酸,曾约了好几次采访他都不同意,后来通过他的一位老友才答应见我,采访到最后他嚎啕大哭。还有裴先生曾有十年在国外讲学,就是那个时期的事。当时团里订好机票去国外演出,可临走时其他演员说病了,就让裴艳玲一个人去演吧。裴先生跟我说的时候眼里含着眼泪,我也陪着裴先生一起哭。
记者:不少人很惊讶这本《裴艳玲传》坦率地提及了裴先生的很多细节。
雪小禅:我对此并不吃惊,这应该是她,除了戏她什么都觉得不重要,戏是她的天,是她的命,没戏她活不了。我跟着她采访时,经常看到她跟一帮人聊戏,直到凌晨五点,说得大家都烦了,她一个人还在说戏。我就没见过对事物这么孤注一掷的人。她有很多能打动你的地方,这些个地方你觉得她与众不同,与社会格格不入,但我认为真正好的艺术恰恰需要这些格格不入的艺术家。
记者:您说“只写出了裴先生的千万分之一”,为什么?
雪小禅:传记穷其一生就是如此,不仅是写裴先生写任何人也一样,他的真正内心只有他自己知道,一个真正好的传记能把他的内核和深邃挖出三分之一来,我认为就很完美了,还有三分之二是他自己留下的,不愿与人分享。《裴艳玲传》我可能写出来我的个人特质,但是离真正的写出裴艳玲本身那种特质还差得很远,虽然目前该书已经上了畅销书排行榜,也有人评价说写得很有风味,一看上去会迷上裴艳玲这个一代宗师,觉得我把裴先生的性格刻画得很好,但我自认离真正的裴先生本身特质还差得挺远。这本书再版时会有修订,我也会再丰富它,我这一生只会给她一个人写传记,值得我写传记的也只有她一个。
记者:写这本书您有哪些收获?
雪小禅:近几年我跟随裴先生去了很多地方演出,不仅看到了裴先生的艺术魅力,更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她身上那种朴素的、干净的、饱满的、坚定的气息对我影响很大,让我去掉了一些小虚荣、小矫情、华而不实的东西。最大收获就是突然觉得自己文字比从前成熟,心里更丰满,就像有内核一样,内核更丰满更强大,觉得自己不那么薄了,厚实起来了,个人精神特质和精神强度得到很大提升。我写这本书是用了心的,跟别人传记不一样,按照时间年代事件一一交代,我不喜欢那样的传记,我写的肯定是有雪小禅个人倾向色彩的传记,有评论家说我用散文形式来写传记,其实散文正是我的长项。
记者:裴先生怎么评价这本传记?
雪小禅:她说我很辛苦,看到书中写她被孤立远走他国的十年,裴先生哭了,她说“无数写我的文章都跳过这一章,只有雪小禅写到了”。她挑起大拇指对我说“雪小禅,你真棒”,然后站起来紧紧拥抱了我。所有人的肯定都不如裴先生对我的这一句肯定。这三年,有这一句,值了!裴先生还说给她写传还是早了些。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第一生不立传,再就是我觉得裴先生的艺术高峰还在后期,书法上说人书俱老,戏也一样。我听过90多岁的俞振飞唱昆曲,唱得让人落泪。等到裴先生80岁时开唱,一张嘴肯定满目黄沙。我经常到大学办讲座,问学生们谁知道裴艳玲,底下一千多人只有一两个人举手。一代宗师没人知道,可怕吧?我很愿意通过这本书让更多年轻人,喜欢戏曲喜欢裴艳玲。
关于自己:
生活比写作更重要
记者:很多人看你的文字都觉得你是江南人?
雪小禅:的确很多读者以为我是南方人,还有人认定我是香港人,我老家在霸州,现在生活工作在廊坊。
记者:一直关注你的读者都说你这几年的文风也有很大变化。
雪小禅:我小时候就比较喜欢看书,高中时发表了第一篇作品。这些年我转型写文化随笔,和以前的“心灵鸡汤”式的作品自然不同。我第一个阶段的散文赢得大批读者和群体,青春小说在大学生中影响大,现在写文化随笔吸引了很多中老年读者。我个人认为这个写作的成长过程非常必要,不能总是停留在二三十岁那种文艺阶段,一个写作者永远原地踏步,没有找到一张通向内心的通行证,那是失败的。要带领读者一起成长,这是个必然过程。
记者:你曾说更愿意做个会生活的人,而不是个作家?
雪小禅:我现在也不是专业作家,而是个业余作家。我愿意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比如去淘一块好看的画布,去煲一锅好喝的汤,去蒸一锅野菜馅的包子,去和朋友喝酒,一个人去旅行、孤独的时候唱戏。日常生活中,我是个很简单的人,生活得特别老派,不看电视五年了,每天上网时间不超过十分钟。早就恢复手写,现在的文化随笔都是写在宣纸上,竖体的,很多时候用毛笔写。平日里看戏听戏唱戏,洗衣做饭散步,偶尔去旅行,看闲书,教书,发呆,品茶,赏一些古书和器皿,逛街……生活才是我最高的梦想,我更愿意做一个会生活的人,而不是一个作家。如果二选其一,我选择做一个像李渔、张岱那样会生活的人。
原标题 [雪小禅首次解密 裴艳玲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