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揭未名湖畔哲学爱情

记者田超

2014年09月11日07:26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未名湖畔哲学爱情

  汤一介为《儒藏》呕心沥血。田超供图

  1957年,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父亲汤用彤(右)在给汤一介(中)和杨辛(左)讲解陶宏景论神形问题。新华社发

  1953年的汤一介乐黛云夫妇。资料图片

  9月9日晚,北大哲学院终身教授汤一介先生去世,引来各界悼念。汤一介先生一生专注于中国哲学研究,并努力建构中国哲学体系。在“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训影响下,年近八旬毅然担负起《儒藏》工程的总编撰,去世前依旧为此事操劳。他和妻子乐黛云的爱情故事也成为学术界的典范,两人在动荡时期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人生。

  综合新华社《汤一介传》整理

  □成长

  家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出身书香门第却幼年淘气

  1927年2月16日,汤一介生于天津。祖父汤霖是清朝光绪十六年的进士,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言传身教对子女影响很大。汤霖在为一幅《颐园老人生日·游图》的《自序》中说:“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固吾人立身行己之大要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也被看作是家训。

  不过,童年时的汤一介有些淘气。升入小学后,他自评表现平平。童年时代的汤一介可以任意玩耍,与《三侠剑》《七侠五义》《聊斋》为伴。1939年底,他和家人来到云南昆明与父亲团聚,开启了中学时光,随后的7年是颠沛流离的岁月。面对当时的中国饱受战乱之苦,他曾在1943年写过一篇文章,愤激骂世。

  1946年夏,汤一介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落榜,进入北京大学先修班学习,次年夏天考入北大哲学系。1949年前,汤一介学习哲学,除了家学的影响,更多的是想去寻找真理、探讨人生的意义。1949年后,他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爱情

  自喻:两支烈焰的汇聚

  与妻乐黛云走过半世纪

  在北大期间,汤一介不但收获知识,还拥有了爱情。1949年5月,他加入北大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与乐黛云相遇。两人经常一起工作,了解群众的思想状况,探讨怎样改革食堂,还常在一起聊天。大学毕业后,汤一介与乐黛云结婚,二人相互扶持。

  1957年,乐黛云被划为“极右派”并被开除公职和党籍,第二年被下放到北京远郊劳动改造,直到1962年底才回到北大。其间,汤一介每周都给乐黛云写信,信中始终称呼乐黛云为“同志”以表明对妻子的充分信任。为此,汤一介当时受到了批评,还得了个“与右派老婆划不清界限”的警告,但他不为所动。

  两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也被编辑成了《连理文丛》的《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一书。当年写给乐黛云的情书中,汤一介表露心迹:“烈焰转瞬即逝,但它照亮的面积更广阔。我想,就让我们走到一起吧,那是两支烈焰的汇聚!”年轻的乐黛云在抒发豪情壮志时也曾说过:“生活应该燃起火焰,而不只是冒烟!”汤一介认为,他和乐黛云是“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是普普通通、飞不高、也飞不远的一对。他们喜欢自由,却常常身陷牢笼;他们向往逍遥,但总有俗事缠身!现在,小鸟已变成老鸟,但他们依旧在绕湖同行”。

  □坎坷

  疑虑:被红卫兵批斗,怕吗

  不惑之年经历困顿十载

  对于汤一介这代人,很难忘记“文革”的记忆。在他的传记《汤一介传》中也专门有一章来讲述“难忘岁月”。“文革”中,汤一介和冯友兰等北大哲学系的教员都遭受批判,书中这样写:“批斗会的开场白照例是:现在开始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冯友兰和‘黑帮分子’汤一介,接着就是要他们交代反党反社会主义罪行”。

  “文革”结束后,有一次汤一介见到冯友兰先生问:“当时几乎每天都有红卫兵批斗,您却始终镇定自若,当时到底害怕不害怕?”冯友兰先生听了只是微微一笑:“怕是有些怕,但当时我什么也没听见,只在心中默念:‘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文革”十年,汤一介正值不惑之年,这却是他一生中最迷惑的十年,感觉失去自我,没了方向。尽管汤一介和乐黛云想尽量避开一个接一个的政治斗争,但似乎总也摆脱不了。“文革”结束后,汤一介还因为种种原因,必须接受清查,直到1978年他才被彻底平反,而此时的汤一介已经51岁了。

  □研究

  希冀:珍惜传统,才有希望

  耄耋之年编纂《儒藏》工程

  1980年,汤一介恢复了北大讲课的资格,率先把中国传统哲学作为认识史来思考,并以真善美概念为基础,综合各家所言,建构出一套中国哲学理论体系。

  上世纪90年代,汤一介提出了“和而不同”“普遍和谐”“内在超越”“中国解释学”等一系列新问题,推动文化界对传统哲学的大讨论。他提出的传统哲学应“走出中西古今之争”,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相结合。他还编著了《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和而不同》《中国儒学史》等著作。

  2002年,汤一介提出编纂《儒藏》的建议,认为“有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而且珍惜自己传统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他的建议也得到了张岱年、季羡林的鼓励和支持,已76岁的汤一介成为国家《儒藏》工程首席科学家、总编纂。

  2014年6月29日,87岁高龄的汤一介在《儒藏》“精华编”百册出版发布会上说:“我们必须继续努力,不编完《儒藏》全本,就代表这个工程没有最后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愿为这个工程尽力。”

  >>“一介”年表

  1927年2月16日

  汤一介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县。祖父汤霖是清朝光绪十六年进士,父亲汤用彤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国学大师。

  高中

  汤一介对西方文学发生了浓厚兴趣,而且试着写作了一些散文、杂文。

  1946年

  因为落榜,汤一介进入北京大学先修班。

  1947年

  汤一介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于1951年毕业。

  1949年

  北京大学成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文学院有一个团总支,汤一介和乐黛云在此相识。1952年汤一介与乐黛云结婚。

  1957年后

  由于各种政治运动和学术批判风起云涌,汤一介也被投入其中。

  1958年后

  汤一介受到“反右倾运动”的冲击和打压。

  1966年

  “文革”开始,汤一介被终止讲课资格,下放干校。

  1973年

  汤一介加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即“梁效”),曾任材料组组长。

  “文革”结束后,汤一介接受清查,1978年被彻底平反。1980年53岁的汤一介恢复了讲课资格,教授《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

  1981年

  汤一介发表了《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诸问题》,率先打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互相对峙的陈旧思想。

  1983年

  汤一介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汤一介参加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17届世界哲学大会。

  1984年

  中国文化书院成立,是国内第一家民间学术团体。书院获得了冯友兰、张岱年、朱伯昆、李泽厚、庞朴等哲学家的倾力支持。

  2002年10月

  汤一介向北京大学学校领导提出编纂《儒藏》的构想,得到了张岱年、季羡林的鼓励和支持。2004年正式立项。

  2010年6月29日

  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成立,汤一介出任院长。

  2014年6月29日

  《儒藏》精华编百册出版,全本预计2025年完成。

  2014年9月9日晚8时56分

  汤一介因病在北京去世。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