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婷正在包汤包。宋峤 摄
在很多老南京人心中,鼓楼广场附近的鸡鸣汤包是不可错过的好味道。但自2001年拆掉之后,一直难以寻觅。昨天,紫峰广场里一家餐厅重新引进鸡鸣汤包,南京籍演员梅婷也来到现场学做汤包。
扬子晚报记者 柳扬
梅婷现场包汤包回忆家乡味
“小时候我家住在杨公井,小红花在鼓楼,来上课就会经过门口这条路,并经常吃鸡鸣汤包。”昨天在紫峰广场一楼的活动现场,梅婷用一口南京话回忆起小时候在家乡吃到的美味。
“馅料要放足,然后皮打上褶子,还要颠一下。”在大厨的指导下,梅婷现场学习起包汤包,包包子不但速度快,更是像模像样。不过,令她惊讶的是,鸡鸣汤包包好以后,要翻着放到蒸笼里的。大厨介绍说,这也是鸡鸣汤包最明显的特色所在——“肥肥大大,肚脐眼朝下。”“现在回南京,吃的就是回忆。”在主持人老吴的提问下,梅婷对南京小吃如数家珍,什么鸭血粉丝、糖芋苗、盐水鸭。“外人觉得南京的盐水鸭有名,其实我觉得烤鸭更好吃。”
鸡鸣汤包拆迁13年重回旧址
关于鸡鸣汤包的历史,昨天扬子晚报记者现场向鸡鸣汤包的传人居银根的后人进行了求证。
原来,鸡鸣汤包始于1958年,当时是在老市长彭冲的提议之下,鼓楼广场陆续兴办了鸡鸣酒家、鼓楼食品商店、曙光电影院等一批改善百姓生活的商业设施。其中,鸡鸣汤包由苏州名师居银根师傅来制作,是在原苏式汤包的基础上,运用发面工艺,选用上等猪肉,研制出甜中带咸、咸中带鲜的鸡鸣汤包。
有老食客回忆说,那时候鸡鸣酒家与大三元、老广东、马祥兴等一批老字号齐名,是家喻户晓的南京名点。为吃鸡鸣汤包排1-2小时的队是常事。到2001年,配合市政建设,鼓楼食品大楼被拆掉,鸡鸣汤包也就此消失,成为很多老南京人怀念的味道。
记者了解到,虽然这家餐馆开在地标建筑里,但汤包也依旧延续平价风格,15元/笼。
鸡鸣汤包消失后
曾有三家争版权
一个是位于热河南路的“老鸡鸣汤包”,现改名为“徐建萍汤包”,在三山街附近又开了一家同名的连锁店,徐建平正是居银根的女儿。
一个是位于明瓦廊的“旺点鸡鸣汤包”,老板耿娟的父亲,是当年鸡鸣酒家的员工,参与过汤包馅料的制作。后来,该店开了两家连锁店,起名为“鼓鸣汤包”。
还有一家地处太平门,也叫“鸡鸣汤包”,店主朱庆当年也跟随父亲在鸡鸣酒家工作,其父也熟知汤包的制作过程。
一度因为商标的问题,这三家起过纷争。最终,旺点鸡鸣汤包的合伙人张家军成功注册了商标“鸡鸣”,这一纷争暂告一段落。此次回归鼓楼的鸡鸣汤包,则是由居银根的女儿提供正宗的汤包馅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