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震在画展海报前。
由扬子晚报资深文化记者、画家蔡震创作的《梧桐树下·南京民国建筑风情·彩铅画作品展》,今天起在南京江苏路2号颐和公馆展出。据悉,该展览由100幅画作组成,5万多字配文,展示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历史故事和当代风貌。著名作家、建筑评论家刘心武,著名作家、南京文化学者叶兆言、薛冰分别为画展作序。
许多老房子不当回事地拆了
民国建筑一直是南京人引以为骄傲的城市景观,它们不仅是古董,它们还是活化石。
近20年来,随着“老城改造”的推进,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众多历史建筑被拆除,蔡震小时候居住过的那幢民国小楼也未能幸免。这引发了他的困惑与思考:都说“民国建筑看南京”,可南京的民国建筑究竟该如何保护,如何利用?前人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我们该如何传承给后人?身为文化人,我们又能为此做些什么?
著名作家叶兆言说他小时候印象中,南京基本上没盖过房子。“南京的民国老建筑很多,多了就不稀罕。南京大兴土木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直接后果是许多老房子不当回事地拆了。因为多,想拆就拆,新建筑多了,大家才突然发现老房子少了,物以稀为贵,因为少,又开始珍贵起来。”
几年前,蔡震开始在报社从事文博方面的报道。出于专业需求和自身兴趣,他开始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去探访南京城里还留存的民国建筑。速写、拍照、查阅资料……他记录下这些建筑的前世今生,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与珍惜这“历史建筑,当代风貌”。
一幅画需要数以万计的线条
经过考察和思考,蔡震选择了100个具有代表性的民国建筑进行创作,为了选择一种最相宜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民国建筑,他进行了多方尝试。
写实的场景、唯美的色彩、细腻的笔触……从去年9月份开始,蔡震陆续为这些民国建筑作画,直到今年4月份,终于完成了100幅画的目标。之前,他也尝试过水彩、水粉、钢笔和水墨,最后选择了如今看到了彩色铅笔画形式。
“不过,开始动笔后,也有过后悔,因为这种画法最耗费时间。”蔡震告诉记者,一幅彩铅画由上万根线条组成,要画差不多三个多小时,但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南京的民国建筑大多是现代民族主义风格,建筑多采用西式结构、中式装饰。相比之下,彩色铅笔最能够表现雕花和彩绘的细节。画面上的一丝不苟,证明他经受住了这种耐心与毅力的考验,而逼真的建筑形象效果,也证明蔡震做了正确的选择。
从画面里感受老建筑的呼吸
大概是文化记者出身,蔡震不光画民国建筑,还爱挖掘建筑背后的故事。画展中,每一幅画都搭配了一段他写下的文字,介绍不太为人所熟知的建筑背景和人物故事。
在对建筑本身的介绍之外,无论是对建筑艺术的诠释,对相关人物、故事的重述,他都非泛泛而谈,并且时涉所画建筑与中外类似建筑的比较。南京文化学者、作家薛冰认为,“若非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是难以完成的。”著名作家、建筑评论家刘心武来南京看了蔡震的彩铅画评价说,“他在绘制过程中的心路轨迹,悸动于心灵深处的情愫,被一笔笔地体现在所描绘的客体中,因而那些客观存在的民国建筑,也便展现出了生命,我们似乎可以从画面里感受到那些老建筑的呼吸。是的,它们老了,它们是幸存物,但是,它们还活着。”
去实地看画展感受会不一样
南京颐和路公馆区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国“首都计划”,作为民国的高档住宅区,国民党的高官、社会名流、世界各国的公使馆云集于此。
如今,经过多年搬迁和保护,修缮一新的颐和公馆十二片区,由26幢风格各异的民国时期别墅组成。蔡震的彩铅画作品中,有17幅是表现颐和公馆的,如今,颐和公馆幽静的人文环境,丰富的文艺展览,已经成为人们文化休闲的又一好去处。作为颐和公馆将要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活动,蔡震的南京民国建筑风情彩铅画展,是首个亮相的展览。扬子晚报读者,如果感觉看报纸连载还不过瘾,那么去具有民国建筑风情的实地看看画展,也许感受会不一样。
据悉,此次画展设在颐和公馆2号楼,4号门进。开馆时间:11:00到13:00,15:00到18:00。休馆时间为每周四和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