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长城脚下的古村河防口:西南侧紧临雁栖湖

于书文

2014年11月11日09:37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长城脚下的古村——河防口

  于书文

  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背靠蜿蜒雄伟的北斗峰长城,西南侧紧临雁栖湖,连绵的燕山在这里戛然而止,成为平原与山区的分界。111国道穿村而过,通过长城关口直通塞外。河防口即是怀柔区怀北镇的一个大村,也是一个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

  长城脚下的古村古风仍在,古韵犹存。北斗峰的烟云掩映了秦时明月,夹扁楼的夜空璀璨着岁月星辰。这里有河防城堡、古寺神祠,吏隐石刻、贡元宅第,每一处遗存都刻写着沧桑的历史,每一片砖瓦都记载着古村的神奇。

  口里第一村

  为了挖掘整理古村文化,我和同事们一起,在河防口村查资料,与老人座谈,现场察看,觅迹寻踪,踏勘古村的历史风貌。

  《怀柔县志》记载:“河防口,明初建村,明永乐年间建关并建城堡一座。”据说村内城堡原有匾额一块,有“河防”两个阴刻大字。当时城堡主要用以屯兵,属蓟镇石塘路管辖。有了城堡便有了村子。当年堡内有三街六巷,北高南低,户数虽不多,但十分规整。可惜古城堡早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相继倒塌,后被逐渐拆毁。

  今年,河防口村复建了一段古城堡。站在古堡的城门前,抚今追昔,寻踪觅迹,岁月遗撒的斑斑痕迹,都随着城墙上的一砖一石铺展在眼前。

  河防口村南距怀柔城13.2公里,从这里向北出关,就是塞外山区了,所以被称为“口里第一村”。村里84岁的老人马德全告诉我们,河防口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村民的姓氏以李、刘、王、高、黄、孙、马为主,据传先祖大都由山东搬迁至此,还有些户由山西大槐树移民而来,因年代已久,已无从查考。自己推算,大约已经在村里繁衍了十二三代。现在全村已有900多户,1500口人。

  几百年来,村民勤劳朴实,和谐相处,相互帮衬,形成了特有的古韵民风,也出了不少能人和手艺人,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考中贡生的刘庆堂就是河防口村人。刘庆堂18岁时考中“秀才”,20岁时晋升为“廪膳生员”,考取“贡生”后,到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有了贡生的资格,就可以出任官职。刘庆堂曾被任命为管理县学的正教官“教谕”。他一生留下了大量诗作,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是一百多年前的社会风景画、民俗画。

  怀柔一代名儒刘庆堂的故居,已经按原来的样子修好了,现在成了刘庆堂纪念馆。高门楼、两进院,绿树掩映,古色古香。我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了解到刘庆堂的生平,还可以了解古村的历史。

  离开刘庆堂故居,回眸一望,古堡城门上“河防口”三个大字熠熠生辉。

  长城外 古道边

  一道长城,分出了关内关外。

  河防口是万里长城的一处重要关口,处在京北著名的南北交通“茶马古道”的南段,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过去,关外的人常常称关内为“口里”,关内的人们也就自然称关外为“口外”,这些说法的起因便源于河防口古关口。

  作为“茶马古道”的一部分,这里是古代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贸易通商的重要通道。我们在村北龙扒峪张家房茬边上看到了古道遗迹。村里人说,过去由于村子紧临古道,村里常开的车马店就有十余家。这条“茶马古道”南起河防口长城关口,经燕山山脉沟谷地带,北去大阁,穿过坝上草原,到达多伦。明代以来“俺答纳款,马市互易,边疆无警,畿辅晏然”,茶马古道互市贸易促进了长城内外农、牧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结束了内外对峙和分合无常的局面,也促进了长城一带自身的发展。

  岁月如歌,沧海桑田。如今,古道已经变成了现代化的交通要道,高架桥飞峙于北斗峰长城脚下的山岭之间,雄关漫道,气势非凡。我们在国道旁见到了关口遗址,黑色大理石上刻有“河防口”三个大字。这里河道狭窄,关口两端为长城敌楼,过去两楼之间曾建有天桥,供守关士兵通行。明代《三镇边务总要》记载:“河防口通大川,正关河口并东西两山墩空,俱冲。”可见此关口为通衢古道,山川秀美,形势险要。

  关口附近的石崖上面,曾留有“吏隐”石刻,文字端庄精美,不知为哪个朝代文人所题,可惜因为修路,石刻被砌在护坡内。《怀柔县志》记载,1933年9月,爱国将领吉鸿昌、方振武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就是沿着这条“茶马古道”于河防口等处入关,马蹄声碎,旌旗招展,所到之处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之后,同盟军在怀柔县城文庙誓师,点燃了抗日烽火。

下一页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