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文艺纵横>>影视动漫

《铁血红安》热播:诠释“血性”与“人性”

2014年11月17日16:47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11月17日电  《亮剑》中的李云龙、《沙家浜》中的郭建光、《铁血红安》中的刘铜锣……这些革命剧中的英雄人物原型都来自于同一个地方——“共和国第一将军县”红安。近日,由赵文卓主演的热播剧《铁血红安》在京召开研讨会。据悉,该剧讲述了男主人公刘铜锣(赵文卓饰)等勇士打土豪、分田地、保卫家乡红安、抗击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解放的故事。

诠释“血性”与“人性”

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红安人民对中国革命做出的牺牲无可取代,其所凝聚成的红安精神,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应该浓墨重彩地在文艺创作中呈现。《铁血红安》就是这样一部诠释“血性”与“人性”、追求公平与梦想的优秀作品。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该片印象最深的是这部作品用审美方式形象化地塑造了重理想、讲信仰、有骨气、有硬气的中国精神,“传奇不离奇,戏剧不戏说,传情不滥情。既有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又有时代特色和引领作用,是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新要求的一部成功之作、创新之作,也可能成为一部由‘高原’走向‘高峰’的精品。

走出不一样的“李云龙”

“《铁血红安》最大的特色是塑造了英雄人物的成长转变。剧中表现了刘铜锣从少年、中年到老年的不同情况,而亮剑中的李云龙,一出场就是基本定型的人物形象。刘铜锣出场是少年学童,惩恶扬善,做了老君山的山大王。从土匪头转变为红军战士,再转变成我军的高级将领。”原《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著名文艺评论家陈先义认为,与以往的同类题材相比,《铁血红安》始终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作方法,勾勒了刘铜锣、方杠子、戴慧平三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异姓兄弟,少年一起读书,一起斗军阀,除暴安良,在共同的理想下结成好兄弟,长大后却分别走上了不同道路的故事。同时,作品中多处写到左倾错误给革命造成的挫折,对党历史错误毫不回避。

揭秘“刘铜锣”人物原型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正是这首经典歌谣给了该剧编剧朱苏进以创作的灵感,成为刘铜锣这个艺术形象的原形。“他并非是某个特定的人物,而是集中展现了二百多个将军身上突出的品质和红安人的草根精神——固执,顽强,‘锣声’一响,就能进入巅峰状态。”中国作协全委、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透露:“原来歌谣中不叫‘铜锣一响’,叫‘铜鼓一响’,为了加强人物的鲜明特征改叫‘铜锣’。朱苏进过去的《我的兄弟叫顺溜》,主人公本来不叫顺溜,叫陈二雷,也是为了加强人物的鲜明性而改成‘顺溜’的。”(邱笑笑)

(责编:王鹤瑾、黄维)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