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首届路遥文学奖在争议中揭晓 阎真得奖后大呼"太意外了"

2014年12月04日08:21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阎真获首届路遥文学奖 (资料图)

人民网北京12月4日电  (陈苑)12月3日是著名作家路遥诞辰65周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以路遥名字命名的民间文学奖“路遥文学奖”终于公布了首届获奖名单。“太意外了!”作家阎真得知自己的作品《活着之上》获奖后十分惊讶,并表示他本人之前并不知道这个奖。与我们熟悉的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相比,路遥文学奖自发起就备受争议,甚至路遥的独女路茗茗至今未同意设立此奖项。

争议:作家学者对此奖提出质疑

“路遥文学奖”系由民间发起的纯文学公益奖项,于2013年1月8日在京宣布启动,主要发起人为高玉涛、高为华。奖金全部来源于社会募捐。

在启动后,该奖引发了诸多争议。首先,路遥的家人并不认可该奖。路遥的唯一继承人、独女路茗茗曾公开表态不同意目前设立此奖项。在12月3日的发布会上,路茗茗并未现身,也未对评奖结果表态。

其次,多位作家学者对此奖并不看好,甚至提出质疑。据北京日报报道,路遥生前好友、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曾表示,此类奖项必须拥有一支由专业人士组成的具有崇高威望和公信力的专家评审队伍进行评奖,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路遥文学奖发起者和组织者并非文学专业人士,“面对这样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恐怕力有不逮。”而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知名学者肖鹰曾声援路茗茗,反对设立该奖,他认为,兴办此项奖项首先应得到路遥亲属的认可,“文化最重要的主题便是人,在进行文化活动时应以人为本。因此应尊重路遥妻女的意愿,这是起码的人伦道德。”

除此之外,路遥文学奖的财务情况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肖鹰曾直言该奖设立目的就是“借奖圈钱”。而据媒体报道,在评奖结果发布的前一天,路遥文学奖秘书长萧夏林曾透露,该奖从筹备到初审复审到最终的评选,可能花了将近有60万元,目前奖金的设置是9万9千元。

难产:许多名家名作被指“不够资格”

据北京晚报报道,路遥文学奖评委会此前曾对外透露了首届获奖作品可能会“难产”的消息,让外界颇为惊讶。在评奖阶段,对于许多名家名作给出的评语竟然是“不够资格”,其中包括著名作家王蒙晚年长篇新作《闷与狂》。对王蒙的这部新作,评委会给出的意见是,“王蒙聊发少年狂,弄出所谓半自传的癫痫化的《闷与狂》是个四不像,说这是小说就是在侮辱小说”。甚至毫不客气地直接评价这位元老:“王蒙这部小说的茅盾文学奖之梦和商业之梦应该是白日梦。一个失去了小说情怀写不了小说的人不要再追逐鲁奖和茅奖,丢人现眼了。”与之相似,王跃文的《爱历元年》和杜宏娟的《理想青年》等不少近期出版的名家新作都被评委会“拒之门外”。

据了解,此前入围到评奖最后的作品有20部,分别是贾平凹的《老生》、刘庆邦的《黄泥地》、阎真的《活着之上》、史生荣的《大学教授》、范稳的《吾血吾土》、储福金的《黑白》等作品。

意外:阎真连先前入围了都不知道

12月3日,路遥文学奖在争议声中揭晓了首届获奖作品,湖南作家阎真的长篇《活着之上》成为唯一的获奖作品。据北京青年报报道,阎真的小说最终因其语言朴实,叙事富有张力,结构严谨,人物鲜活,以绝对的真实书写中国大学体制全面崩塌的现实,展现强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精神获得评委青睐。由一审二审评委组成的9个联合终评委中,有5个评委投了《活着之上》,一人弃权,两人投刘庆邦的《黄泥地》,一人投贾平凹的《老生》。

“太意外了!”阎真是在公布奖项当天下午3点半接受媒体采访时,才得知自己获得了首届路遥文学奖,他连先前入围该奖都不知道。提到阎真,喜欢《沧浪之水》的读者对他并不陌生,该小说曾获《当代》2001年度文学大奖,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曾在天涯》《因为女人》等作品,《活着之上》是他的第四部长篇小说。该小说在《收获》杂志发表才半个月,目前尚未推出单行本。阎真透露,自己5年写一部小说,每部小说都写得非常认真,“《活着之上》我最想表达的是:活着固然是活着的意义,活着并不是活着的全部,现世的自我不是意义和价值的边界。”据了解,路遥文学奖的颁奖仪式将于明年3月举行。

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纪念路遥

路遥辞世已二十二载,人们至今仍在热烈地怀念着他,讨论着他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奖励和纪念。和外界各类喧嚣的纪念方式不同,路遥的家人选择了最质朴的方式纪念他——到路遥的墓前祭奠。

“路遥文学奖”今后还能办几届,该奖最终能否获得路遥后人的承认,是否能在中国文学界获得认可?我们尚未可知,但正如肖鹰所言,纪念路遥,并不需要以他的名义设立一个文学奖而长存世界,“作为一个卓越的作家,路遥的文学生命只能是以他的作品长存世界”。

【背景资料】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

(本文参考:北京日报、华西都市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新闻网等)

(责编:陈苑、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