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影视创作请多一些“陌生化”
近日,台湾作家琼瑶起诉大陆编剧于正等著作权侵权案在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原告琼瑶代理人称,琼瑶完整享有原著《梅花烙》小说及剧本著作权,而于正改编创作的剧本及连同四家公司摄制的电视连续剧《宫锁连城》,几乎完整套用《梅花烙》小说和剧本的核心情节与故事脉络。被告方认为原告举证的相似桥段只占《宫锁连城》较小部分,并对文学和影视创作的桥段借鉴进行阐释,表示原告主张的21处相似桥段属于文学作品创作中惯用模式,不受著作权法保护。
孰是孰非,有待法院裁决,但该案件起码揭示了影视创作缺乏“陌生化”的现状及可能面临的风险。
当下,不少观众有这样的感受:某部影视作品火了,随后一段时间,同类型的作品必然在荧幕上密集出现,宫廷剧、抗战剧等无不如此;同时,影视作品中不少情节似曾相识,“看到这一幕,就能说出下一幕”,类型片的扎堆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印象。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观点,并在后来者的阐释、补充中不断发展。它强调文本以不为人熟悉的形式打破读者先前的期待视野,通过艺术语言使相对于习惯、经验和无意识的常态产生变形和扭曲,消解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联想到一些俗滥陈词的“套板反应”。“陌生化”增加了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延长了认知主体领悟过程,使体验更加深刻,使文学审美具有无尽张力。
事实上,无论是“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等TVB经典台词总结,还是“听到恶耗,手上的碗一定会掉到地上碎掉”等经典桥段归纳,都暗含评论者对影视创作缺乏“陌生化”的吐槽。尽管有论者认为,电影诞生100多年来催生的桥段数不胜数,一部新电影要想完全不触及桥段,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俗套的桥段用得太多,且使用上缺乏创新,仍可能使作品的审美价值打折扣。文艺是对生活的超越,现实生活某些必然的、日复一日的重复性,让我们觉得枯燥,让我们更需在影视作品寻求别样的体验快感——如果连影视都充斥着重复和枯燥,作品的审美空间荡然无存,观众的失望可想而知。
影视作品缺乏“陌生化”,本质上是创作主体性尤其是独创性的缺失。张利群主编的《文学原理》一书提出,独创性表现在作家创作中的独特发现上及作家的独创性写作上。影视作品的部分台词、特定场景甚至核心情节、故事脉络上落入俗套,其实是作家缺乏对美的不断发现和表现,缺乏对表现对象的不断发现和改造,缺乏创作主体的想象、联想、灵感,缺乏中国古代创作中十分强调的“妙悟”。
独创性的缺失,除了创作能力问题,还在于艺术动机问题。杨春时、俞兆平、黄鸣奋合著的《文学概论》一书认为,艺术动机包括美学的动机、社会政治的动机、心理的动机、经济的动机等。当下,一些电视剧及其剧本的制作,有跟风之嫌,就源于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经济动机压过了其他的艺术动机。在此背景下,电视剧创作更像工厂流水线生产,为了实现利润,定时定量赶制,忽视了艺术创作自身的规律。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诗一旦变成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了”;用习近平的话来说,“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让影视创作更多地回归美学动机,让作者更多地发挥以独创性为主要内容的创作主体性,让观众更多地享受“陌生化”的审美体验,何如?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