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争议:用电视剧思维欣赏舞台剧早已落后
承办方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冬介绍,作为当今全球影响最大的戏剧盛事,每4年一届的戏剧奥林匹克今年首次来到中国,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戏剧展演活动,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46台顶尖剧目轮番上演。活动自11月1日在京开幕以来,已吸引2万余人次观众。
然而多少让人意外的是,演出中多个剧目引发观众不适和争议。日本导演铃木忠志的《大鼻子情圣》中,女主角浑厚生硬的嗓音把观众吓一跳;美国导演罗伯特·威尔逊的《克拉普最后的碟带》开场是长达20多分钟的静默;印度导演拉坦·赛亚姆的《当死人醒来时》充满了近乎神经质的表演……
事实上,以上三位导演都是戏剧奥利匹克国际委员会委员,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赫赫有名,被学术界定为标杆。
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说,与以往国内引进剧目时更多考虑国内观众欣赏习惯不同,戏剧奥林匹克更加强调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在这里看到,戏剧的可能性和发展的程度大大超过我们现有的理解。”
来自上海的导演郭小男也认为,对于国人戏剧观的震惊和颠覆或许是本次戏剧奥林匹克最大意义,“这是对中国戏剧一次强有力的冲击,我们的技术含金量不比别人差,我们差在了思想上的滞后。”
青年戏剧导演王翀认为,观众应更新观念,走进剧场时有更多智慧、更开阔的视野,“不能再用看电视剧的思维去理解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