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微雕
正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的“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古代文物与艺术展”(以下简称“高棉展”)可能是今年广州最为“复杂”的一个展览。它不但有着相当可观的展品数量——甄选柬埔寨国家博物馆文物藏品80件/套,而且其内涵跨越了地理、历史、宗教、神话等多个领域,如果不做点准备,难免看得一头雾水。
关于展览中最值得讨论的话题,可能要算“孙悟空”与“哈奴曼”的纠葛。在关于此次展览的本地媒体报道中,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展览中展出的“神猴”哈奴曼“是中国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事实真是如此吗?
哈奴曼并非佛教形象 在中国传播可能性不大
首先看一下展览中展出的“神猴”哈奴曼的详细情况:
根据馆方提供的资料,这件规格为15.5 x 13.0 x 3.5厘米、制作于吴哥王朝时期(公元12世纪晚期至13世纪早期)、巴戎风格的“神猴”来源应是茶胶地区。资料称:“在东汉初,印度佛教就已经传入了中国。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文学上也同样相互影响。《西游记》中的神猴孙悟空形象则是借哈奴曼的某些言行和性格特点,来铸造一个敢于向恶势力抗争的典型形象。柬埔寨这件“哈奴曼”神猴与我国的孙悟空同源、酷似。这是各国间文化互相交流与影响的实例。”
记者翻查了最近关于高棉展在国内巡展的相关报道,发现持此说的不在少数。正在西安半坡博物馆举行的“月亮国的璀璨文明”古印度彩陶展中,也有6件被认为是哈奴曼的陶俑展品,但当地媒体并非一边倒地赞同,而是综合各方材料,进行了分析,最终的结论是“孙悟空的原型到底是不是哈奴曼,至今难以定论。”西安当地媒体谨慎地指出:“史诗《罗摩衍那》形成于公元前300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罗摩衍那》的故事就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传播,吐蕃地区的藏族学者最先将《罗摩衍那》翻译成藏文,后来中原地区又通过藏文翻译成中文。同时《罗摩衍那》的故事还散见于佛教典籍之中。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对于博览群书、善于搜集野史秘闻的吴承恩来说,在撰写《西游记》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借鉴了《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的形象。”
但是这种说法存在着一些明显的漏洞,比如按照一些研究者的说法:在中国传播的众多佛教故事中,虽然有选择性地引入了一部分婆罗门教中的人物,却尚未发现神猴哈奴曼的直接痕迹。而且有研究者指出,佛经与《罗摩衍那》并不是同一回事,《罗摩衍那》进入佛经必然经过了一番改造,而佛经经过汉译后又会出现某种变形。因此佛经可以作为了解《罗摩衍那》的一条渠道,但不能因为有了这条渠道,就认为中国人早已熟知《罗摩衍那》的原本,并进一步推论孙悟空是出自其中的“猴王”。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有着强大的民间影响,但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影响则几乎为零,佛教僧人完全没有任何去宣传印度教神祇的理由和动机。有专家指出,罗摩是毗湿奴的人世化身,这些天神和苦行者都是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及其弟子所著《大慈恩寺》中所排斥的“天门外道之神”。因此,《罗摩衍那》中神奇的哈奴曼故事是不可能作为我国佛寺的宣讲题材的。高僧知之而不为,俗僧不知而无可为。结果我国古代僧俗两界对他的大号不识不知,没有在谈蔽、诗词、戏剧、小说、偈语或变文中留下他的印迹。
孙悟空和哈奴曼最早纠葛由胡适和鲁迅而起
哈奴曼出现的时间确实比孙悟空要早1000多年,但这就能说明孙悟空是从哈奴曼来的吗?从逻辑上来说显然无法证明。综合各方资料记者发现,关于孙悟空是不是来源于哈奴曼,最早的争论在两位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大家——胡适和鲁迅之间展开。
根据学者的考证,最早提出孙悟空形象来源于哈奴曼的是著名学者胡适。他在1923年的《西游记考证》中,提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是孙悟空的根本。他指出:“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我依著钢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记事诗《拉麻传》里寻得一个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他认为,随着佛教东传中国,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记载的“楞伽城大战”中大闹无忧园的情节,就是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原型。
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史学大家陈寅恪,他认为“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来源自两个绝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后,佛经传播者在讲说时有意无意将二者合一了。此外,郑振铎、季羡林等学者也认同此说。
但胡适之说一出,就遭到了鲁迅的反对。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坚持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看法,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袭取淮涡水神无支祁。无支祁是古代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而且力大无穷,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大禹治淮水时,擒获住无支祁,用大铁索将其锁住并镇于淮阴龟山脚下。这与《西游记》一书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的故事情节颇为相似。无支祁的形象与镇于山下的传说,确实与孙悟空有很多近似之处。
《西游记》成书前国内已有猴行者
记者发现,关于孙悟空之前的“猴行者”形象,学者所列还有一些,比如福建泉州南宋所建的开元寺西塔上有猴形行者的浮雕,还有敦煌附近的榆林窟中宋代壁画上的猴行者形象。但对于他们是否能说明孙悟空来自哈奴曼,或者来自印度,也都无法给出肯定的证明。
综合各方,记者大致罗列了关于孙悟空来源的一些说法:
第一种观点: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他也是唐代最后一位有记载的“西游”僧人;
第二种观点:“石磐陀”说,认为孙悟空的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的徒弟、甘肃人石磐陀,石磐陀是胡人,当时人称“胡僧”,在唐僧取经中所起的作用与孙悟空相似,而且胡僧与“猢狲”音近;
第三种观点:鲁迅认为孙悟空源自淮涡水神无支祁;
第四种观点:胡适认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陈寅恪经过论证,赞同胡适的观点;
第五种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孙悟空的远祖是古代羌族崇拜的猴。
链接:
柬埔寨的灿烂文明史
许多人知道柬埔寨是中南半岛一个多姿多彩的小国,但可能不了解它也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它建立于公元1世纪,被称为扶南王国。公元6世纪中叶,高棉人首领拔婆跋摩和质多斯那推翻扶南的统治,建立真腊王国。8世纪初,真腊分裂为水真腊和陆真腊。阇耶跋摩二世统一了水、陆真腊,于802年建立吴哥王朝。9世纪至15世纪的吴哥王朝被称为高棉帝国,国势鼎盛之时的版图包括了今日柬埔寨全境以及泰国、老挝、越南三国的部分地区。1430年,高棉帝国灭亡。今天柬埔寨的暹粒省暹粒市曾是吴哥王朝的首都,在其方圆2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散布着上百座建筑遗址或其他历史遗迹,统称为吴哥古迹,现存主要为吴哥王城和吴哥窟。中国公众所熟悉的“吴哥窟”,便是其中一座规模巨大的寺庙,它以全部石结构建筑和精美石雕艺术两大特色,扬名天下,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迹。古代柬埔寨人早期信仰婆罗门教,后来也崇尚印度教和佛教。无论何种信仰,国王自认为是神的化身,信徒们对心中的神祇无比虔诚,对供养的神像精心雕琢,制作的塑像或慈祥、端庄,或威严、沉稳,优雅、传神的艺术神韵千年不衰。
公元3世纪,佛教已经传入柬埔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国王阇耶跋摩七世笃信大乘佛教,佛教及其雕塑艺术在吴哥发展至巅峰,留下诸多经典之作。直至今天,佛教仍是柬埔寨的国教,受到95% 以上居民的信奉、膜拜。
公元前一千多年,雅利安人创立了婆罗门教。公元后,印度移民开始大规模涌入东南亚,他们的宗教也随之传入,先是婆罗门教,然后是佛教。受此影响,柬埔寨于公元四世纪末及五世纪初(扶南王国时期)提倡信仰婆罗门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吴哥王朝初期,婆罗门教发展为印度教,至阇耶跋摩七世(公元1182年~1219年在位)前,印度教是他们信奉的主要宗教。
印度教是在婆罗门教基础上,吸收印度其他民间信仰,融合佛教、耆那教等思想,于公元8~9世纪经改革后形成的,故又被称为“新婆罗门教”。印度教在某些方面与婆罗门教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特征和文化传统仍因袭婆罗门教。印度教仍以梵天、毗湿奴、湿婆三神为主神;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相信因果报应、祭祀万能。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卜松竹 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