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港囧"被指靠"幽灵场"冲票房 业内:砸钱很普遍

苏蕾 林虹汝

2015年10月08日07:44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港囧"被指靠"幽灵场"冲票房 业内:砸钱很普遍(图)

  知多D

  “爆米花利润”

  依然是影院收入支柱

  去年10月16日,一份《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中关于作为院线卖品的主力品项,例如爆米花等食品、饮品等“卖品收入”的利润高达90%,属于公司下属各影院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的信息曾引人注目。

  昨日,记者采访多家影城经理获悉:“这种情况仍然很普遍,全国上下都一样。去年是这样,今年也没大变化。”某影城经理说:“自从电商搞低票价后,我们院线的日子就不好过,被迫违反市场规律给烂片排映之后,上座率更加低了。”据悉,一张票如果收45元,其中一半收益归院线和影城再分配。若院线拿走10元,12元归影城用来支付租金、人工、水电,所剩无几了。所以,影城经理说:“我们只能卖爆米花维持了。”而发行方反讽说:“你在维持高额的年终奖吧?”

  头 评

  “爱造假体质”到底害了谁?

  这些天,对“幽灵场”的存在从完全否定到确信无疑,笔者的大脑经历着不亚于台风“彩虹”般剧烈的头脑风暴。圈中的朋友们用各种事实数据说明:“这种现象早已有之,‘爱造假体质’正在影响中国电影业的发展。”

  从事电影发行的小伙伴们举例说明,某文艺电影曾试过用300元一场次鼓动粉丝买票,砸了广州某院线旗下主要影城的五一黄金档,逼迫院线拿出畸高的排片率,结果造成了畸低的上座率,最后彻底惹怒了院线大佬,但到头来谁也拿片方没办法。5个月之后,某部小成本爱情电影也被电商打款砸3000万元把票房提到了6000多万元,保住了面子。

  虚高的票房、失实的口碑,首先令广告业很受伤,户外电影广告流失60%以上,传统媒体广告流失更多。但事实上,伤到里子的是电影投资方。为买场次、补贴低票价花出去的钱,再加上虚高票房所必须承担的更多税费,这笔钱都必须从观众身上刮回来:“羊毛出在羊身上。”但聪明的中国观众岂容你如此愚弄:“买不到低价票就干脆不看!”这就进一步造成了影厅的高排片、低上座率……令不少影片陷入票房高企但利润低微的怪圈。

  行内皆知的法则是:“电影成本1亿元的,票房必须过10亿元才回本;成本过5亿元的,票房必须过20亿元……”这完全不成比例的算法包含了太多“说不得的秘密”,其实去除虚高的假数据、多余缴纳的税费、演员因为假票房而多分红的片酬和红包……真正的投资方已经接近亏本,“所谓十部电影七部亏,两部微利一部赚,那部真正赚了钱的未必是票房冠军!”

  揭开了这种虚高现象,谁还肯继续砸钱投资拍电影、拍有创意的好电影呢?“爱造假体质”到头来就是搬石头砸脚的下场吧。

上一页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