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写诗 左手写文
余光中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被誉为当今文坛苏东坡。梁实秋生前曾盛赞余光中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提起余光中,有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那首《乡愁》。对此,余光中希望广大读者看到《乡愁》,不要是第一首,也是最后一首。他说:“我做诗千余首,散文至少也有一两百篇,不仅是在诉说乡愁。最近十几年,我又在写关于环保主题的诗,希望广大同胞珍爱自己脚下这片土地。”
“诗与文各有用处,抒情时宜用诗,记事时多用文。”余光中说,作为一个成熟的诗人或作家,不仅要熟悉各类题材的文学作品,还要能运用各种体裁进行创作。
用母语写出“真情实味”作品
“中华文化是一个奇大无比的圆,圆周无处可寻,圆心无所不在,这个半径是什么,半径就是中文。我希望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个半径拉得更长一点,这个圆就可以画得更大。”余光中坦承,自己的文学生命能保持常青,得益于对中文的热爱。他说,中文是中华数千年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学是自己文学生命最重要的源泉。
余光中希望青年诗歌创作者要从古典诗词汲取养分,也要吸收“五四”以来新诗的成果。同时,还要深入体验生活,把生活的经历变成艺术的经历,就能够创作出动人的诗篇。他说,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乡音”,例如鲁迅的绍兴话、沈从文的湖南话,老舍的京腔。文学创作除运用好中文外,还应用好地方方言、俚语和童谣等,这些也是母语的组成部分,用好母语才能写出更具“真情实味”的文学作品。
余光中称自己是茱萸的孩子,因为他在九月初九那天出生。为此,他对重阳、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特别重视,他认为这些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应该弘扬这些传统节日,凝聚全球华人的心。 (本报记者 陈智勇)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