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金融危机的本质却是人性
●《郁金香热》(【英】迈克·达什著 冯璇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推荐人:伍聪(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郁金香热》让我们看到金融危机的一种全新解读和立体刻画。
作为历史学家,该书作者迈克·达什通过追溯“郁金香泡沫”这场不可抑制的繁盛和接踵而至的毁灭性的崩盘,至少从三个层面完美呈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金融危机。
一是金融的逻辑层面。在书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资本在追求高额利润时的自我循环和自我实现,看到所谓的监管被动地跟随金融风险的脚步,也看到个体在危机中的盲目和“羊群效应”,更看到泡沫初现时的金融骗局就如在过期蛋糕上抹优质奶油。这都是金融危机的共性和规律。
二是历史的逻辑层面。作为历史学家的达什与经济学家的视角不同,更显深邃。他不是孤立地挖掘一次金融危机的形成和破灭,而是用生动的语言、有趣的细节、峰回路转的故事展现出一幕丰富的历史画卷。书中描述了万紫千红的郁金香、在小酒店交易的醉汉、荷兰黄金时代的风貌,将花的命运、人物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扣人心弦。
三是人性的逻辑层面。书中人物既有对郁金香纯粹的美的喜爱和追求,也有在泡沫中的狂热、贪婪和恐惧。人性中的“天使”和“魔鬼”同在,关键在于平衡和控制。其实,人类历史上所有金融危机都不是资本引起的,而是资本背后隐藏的欲望和人性,本质上是短期收益被无限放大而导致的欲望波动和人性传染。我们真正的敌人原来是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所谓的泡沫或危机。
7.家庭冷暖人自知
●《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赵园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推荐人:肖东发(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教授)
赵园女史继《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话题”“人物”(明遗民),《续编》的“制度”“言论”“心态”之后,又推出一本《家人父子》,以最重要的家庭关系——“父子”“夫妇”为入口,进入明清之际士大夫更为日常的生活世界。
赵园女史研究的显然是文学以外的学术领域,但利用的是明清之际士人的作品集、文集,辅以家传、年谱、碑传文、墓志铭等,这些作品未必都有文学史的地位,甚至作者都来不及做真伪考辨。只要正史所不采,作者都拿来从中读出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这种能力,不是寻常可以具备的,既有对人、对历史、对人事的了解,更有文学阅读、文学分析的多年训练。以文学文本为考察材料,旨趣却在文学之外,呈现了作者别开生面的志趣和探索性,越来越注重细微的日常性、日用伦常和物质与精神生活并重的治学理路,更显现出了一个学人身上难能可贵的人事省察与人性体贴能力。
赵园女史对人的探究自上而下,愈来愈逼近知识人生存的基本面,由此进入明清士人的思想世界,为我们有关历史生活的想象,提供了丰富、感性的内容。
读罢全书,你会明显感到该书前一部分“夫妇一伦”,就像该书的封面一样,是一抹暖色,能体会到不少温情;而后一部分的“父子及其他”则较为生冷和呆板,因为很少能找到儿子笔下形神兼具的父亲形象。对那些夫妇之间的悼亡诗文和略近于私房话的“寄内”“赠内”诗作,赵园女史认之为中国文学中的“深情一脉”,作者对父子一伦的考察遭遇到的困难,读者感到的“压抑性”,也是文献本身使然。
8.书写小人物,揭示大精神
●《群山之巅》(迟子建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人:贺绍俊(文艺评论家)
《群山之巅》将读者带到具有浓郁东北风情的边地村镇龙盏镇,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活灵活现地跃出页面,各自带出富有传奇性的故事,每个故事又把历史和现实的变迁贯穿起来,在结构上看似随意,却内藏着周密的匠心,显示出作者在驾驭宏大叙事上的成熟。
迟子建的文字日趋朴素、精致,并以其细腻独到的感觉,将丰沛的生活情趣融入小说叙述之中,以真挚澄澈和平等体贴之心去面对日常生活,从而将优雅变得亲切,其主体的情绪更为内敛,在人文向度和世俗情怀的结合上则更为圆润。
迟子建善于写普通人,写普通人的美好心地,但这并不是说迟子建只有温情,她也有愤怒和激情。如果说以往她的愤怒和激情多半是藏在她宽容的胸怀里的话,那么在《群山之巅》里,迟子建就是直面社会现实的复杂性,既写普通人的善,也写普通人的恶;既写生活之阳光,也写生活之黑暗。
《群山之巅》让我们看到了迟子建的变化,她在温柔中加入了硬朗的钢筋,在暖色调里添上了沉稳的冷色调,因而使她的叙述既有情也有义。她着重写了屠夫辛七杂一家人的倒霉境遇,几乎说得上是家破人亡,但其用意并不是要把读者带上愤怒和仇恨的情绪中,而是让人们体悟笔下人物的生存选择,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她要让人们明白,哪怕是最卑微的人物,也有生命的尊严。正如迟子建自己所说的“高高的山,普普通通的人,这样的景观,也与我的文学理想契合,那就是小人物身上也有巍峨。”《群山之巅》书写小人物,揭示大精神,迟子建正是以这种写作方式确立了自己的文学品格。
9.文化交流的浓缩
●《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童元方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推荐人: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在人类文明的交流交往中,翻译的作用巨大,然而人们往往又忽视翻译工作,不易明白其中的艰辛。童元方女士既有英译中的实践,也有中译英的实践,更有翻译理论。因此,她的这部大作《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在娓娓道来之中,展示了双向翻译的技巧,说明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童元方强调,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翻译,应入“化境”。她还比较了和合本《圣经》的不同译本,人们知之不多的是,严复在翻译《天演论》十年后又翻译了《圣经》一些章节,与他版比较,隐隐然透出桐城派古文的风华。美国传教士赛兆祥曾获推选加入和合本《圣经》官话翻译委员会,但他对此“官本”却非常不满,认为不够口语化,愤而辞去委员一职,与中国助手一起完成了自己翻译的《新约》,并且独立支付出版经费,结果全家缩衣节食仍时时陷于窘境。他的女儿,即后来大名鼎鼎的赛珍珠。
中译英的分析讨论,也是本书的重点。从诗经、唐诗宋词到《红楼梦》的翻译,她都有洞见。栊翠庵品茶,是《红楼梦》中的一段经曲叙事。小说中人物行止反映出每个人的心事与性情,茶具竟是关键,大户人家分外讲究,但这些茶具都是中国所特有,原作中描写的繁复正是乾隆品味的富赡华丽。但如何译成英文?委实不易。翻译要清楚明白,但很可能失之于简;要形神俱备,又恐失之于乱。《红楼梦》前八十回的英译者是牛津大学前教授霍克思,酷爱曹雪芹,最后为能专心翻译此书而辞去牛津大学教职。他认为,牛津不见得需要他这一位教师,但曹雪芹需要他这样一位译者。
此书虽小,却是有关译事的浓缩,其实是文化交流的浓缩。
10.恢复丁玲本色
●《丁玲传》(上、下)(王增如、李向东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推荐人:解玺璋(知名学者)
丁玲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性存在,长期以来,已经被不同的需要被涂抹成各种颜色。读了这部五十余万字的《丁玲传》,即可改变对于丁玲的片面认识。但是,《丁玲传》不是一部翻案之作,也不是一部申冤之作,两位作者以翔实、完整、新鲜的史料,以及平实而有节制的叙事态度,客观而理性地讲述了丁玲的一生。他们用手中的这支笔,尽可能地恢复了丁玲的本色。
对于传记作者来说,有两个条件,是成功的必要保证,一是要掌握大量的材料,特别是独家、鲜见的第一手材料,这些材料既要真实、客观,又要完整、全面,而且不乏精确的细节;二是作者的叙事态度。所谓传记,无非是以文字叙述的方式重新建构一个人的人生,因此,它应该具有文学和历史学的双重属性。一方面,要有能够准确无误地描述传主生平的大量事实和证据;另一方面,还需要传记作者对这些事实从适当的角度加以阐释和解读,以便更清晰地展示传主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这就需要在文学和历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像丁玲一生都在试图寻找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平衡点一样,是一件很有难度也很危险的事,犹如八十老翁过危桥,稍不警惕,就可能一落千丈,粉身碎骨。
然而,两位作者对于构成丁玲一生的“要件”,却能娓娓道来,即使是细枝末节,也不因此而掉以轻心,这样做,既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传主负责,更是对历史负责。而且,这里并非只有冷冰冰的材料,读者也能体会到作者对传主的感情,但他们没有放纵自己的感情,而是将它控制在理性的态度之内,没有跌落到所谓“浪漫传奇的叙事做派”和“感情主义的论事态度”这两种现当代作家传记写作的泥淖中去。
(王树增)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