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为新书《匿名》“站台” 称不喜欢开新书发布会

2016年01月08日10: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对当代社会认知能滑行多远

  日前,写了37年小说、共出版12部小说的作家王安忆首次为自己的新书“站台”——出现在复旦大学校园,为新书《匿名》召开发布会。“我不喜欢开新书发布会,因为总要考虑有多少观众来,有没有嘉宾捧场,很麻烦。”王安忆说。这一次,出乎她的意料,有数百名读者在双休日赶到复旦大学参加这位资深作家的新书发布会。

  《匿名》分为上下两部,小说以一场阴差阳错的绑架案开端,一个退休返聘在民营外贸公司上班的上海老头被误会为卷钱跑路的老板“吴宝宝”,在经历了黑道绑架、审讯、失忆之后被抛入一个叫做林窟的大山褶皱之中。按部就班的日常生活被迫中断,此际的他远离了现在城市文明,遗忘了姓名、身份和来路,改变了身形面貌,只记得语言与文字。于是,在褪去了文明的外衣之后,他不得不进行人类的二次进化,在这片原始蒙昧的匿名天地中艰难求生。与此同时,他远在上海的家人开始了一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并行”的抽丝剥茧般的寻找。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部具有悬疑探案特色的类型小说,或者是一部当代版鲁滨逊荒岛求生记的话,那就错了。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变回”原始人,王安忆欲从人类原始状态一步步自我进化、自我命名、自我建构所处的世界的过程,来探讨人类自我与历史、语言与文字、文明与时间之间的玄妙关系。评论家张新颖说:“我觉得写他,写的是历史,人的历史,其实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包含着人类的全部历史。”

  小说发生的背景“林窟”——丰富而混杂,曾经一度繁荣、当今却已消亡的小文明社会并非来自王安忆的“凭空捏造”,它在她201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林窟》和散文《括苍山,楠溪江》中已初见雏形。故事的人物原型则脱胎于她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听闻的一个大学教授失踪的故事。

  评论家陈思和认为,《匿名》是在试炼作者对当代社会认知能滑行多远,“我认为她的文学探索是具有先锋性的。”(记者王烨捷)

(责编:王艺锭、陈苑)

推荐阅读

中央美术学院:培养有人文情怀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凉风习习,从2016年五月歌会合唱比赛现场传来师生们一曲曲或悠扬或激昂的歌声,回顾着峥嵘岁月,畅想着美好未来。校园内郁郁葱葱,老校长徐悲鸿亲手栽种下的...
【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中央美术学院:培养有人文情怀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凉风习习,从2016年五月歌会合唱比赛现场传来师生们一曲曲或悠扬或激昂的歌声,回顾着峥嵘岁月,畅想着美好未来。校园内郁郁葱葱,老校长徐悲鸿亲手栽种下的... 【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

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