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失散的文化记忆 一批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登陆荧屏

2016年05月19日09:02  来源:文汇报
 
原标题:从吉光片羽处,打捞失散的文化记忆

从吉光片羽处,打捞失散的文化记忆

要发挥红花的药效,就得在红花由黄转红的瞬间采收。图为7月的新疆裕民县,药农们正在采收红花。(《本草中国》摄制组供图)

■本报记者 张祯希

一批聚焦传统文化的历史人文题材纪录片作品近期密集亮相,为荧屏吹来一股清风。本周五晚间黄金档,聚焦中草药文化的 《本草中国》 与讲述少林武术现状的 《功夫少林》 将分别亮相江苏卫视与央视纪录频道。上周,聚焦汉文化与当下生活关系的 《我从汉朝来》 也在央视纪录片频道重播。

文化题材纪录片如何在周五黄金档,从综艺节目手中抢回观众的遥控器? 学者认为,从今年初火爆网络的《我在故宫修文物》 到现在的 《功夫少林》 《本草中国》,目前兴起的一批纪录片作品,找到了一把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心的钥匙。故宫中与文物打交道的修复师像邻家的大爷一般打杏逗猫;身怀铁臂功的大师可以是一个每天为3700人掌勺的食堂师傅;百年老字号的配方秘密在于老药师们“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匠人精神……这些作品从日常生活中吉光片羽、细小幽微的切口入手,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追根溯源,呈现出磅礴万千的历史意蕴。

透过传统文化观照当代生活

“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到底能够产生怎样的联系? 这是文化纪录片集体面对的叙事困境。”纪录片 《本草中国》的总制片人韩芸说,早在几年前她便萌发了拍摄一部关于“中草药”题材纪录片的念头,但从什么角度切入成了最大的难题。“最简单的操作方式无疑是顺着中草药培育、采摘、炮制的过程或是整个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行,但这种干巴巴的状态呈现,除了知识普及外,又能带给观众怎样的情感共鸣?”

几经考量,《本草中国》 选择用“主题”式的呈现方式,将50多味中草药以及它们背后平凡从业者的故事一一“归档”。而这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物,

成为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的最生动连接点。比如,以“时间”为主题的一集中,摄制组花了几周时间记录采参人进入深山寻找、挖采老人参的经过,其间,人参的药用与时间的关系被娓娓道来。而最令摄制组感动的是,挖到人参并非采参工作的终点,采参人小心翼翼地将人参顶部一颗红色的人参籽摘下,再次埋入泥土。因为只有这样,后人才有可能再挖到好人参。人类应该如何面对自然的馈赠? 又该在自然的往复循环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这些日渐淡出人们视野的老行当,正用最朴实的方法解答当今社会依旧存在,且更加突出的困惑。

“过去不少纪录片将传统文化简化为博物馆里的文物、收藏柜里的古董或是书上的玄学,通过堆砌历史场景与专家访谈撑起全篇,毫无生命力。但文化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与同世界相处的态度,是具有温度的。”在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看来,近期出现的一批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打破了单纯的仿古、释古,而是尝试用今人的视角展开传统文化,透过传统文化来观照当代生活,让传统文化再次“活”了起来。

在《我从汉朝来》 的总导演徐欢看来,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其实一直“冰冻”在我们的身体里,随时可以复苏调用,纪录片要做的是描绘出这条延续的文化射线。“如果一个汉朝人穿越回来,发现这些人自称汉人、写汉字、说汉语,会不会觉得很有趣? 这里的男人也提倡英雄之气,只不过英雄多了一种类型叫‘小鲜肉’;这里的女人也像卓文君那样敢于追求爱情,只不过阻碍这份罗曼蒂克的力量发生了变化;饭局仍旧有着超越吃饭本身的意义,只不过摔杯为号的凶险变成了发朋友圈的忌惮。”于是,《我从汉朝来》 不再拘泥于历史史料的堆积,而是从刻有古人日常生活场景的汉画石像切入,在汉代文明与当下生活中进行交叉叙事,对家庭、教育、婚恋、饭局文化等话题进行探索。

面对传承危机,展现被忽视的美

近年影视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愈发关注,被不少学者评价为一种“精神返乡”与文化自信的建立,但故乡的模样却也因为时代的高速发展而日渐模糊。在《我从汉朝来》 中,匾额收藏者感叹,如今,不少记载着家族历史的匾额被遗弃在阁楼里甚至猪圈中,无人问津;在 《本草中国》 中,摄制组在拍摄过程中常常听到对中草药古法工艺后继无人的焦虑;而在 《功夫少林》 的拍摄过程中,更是有多位功夫老人相继去

世,不少功夫绝学也随着老人的离开而失传。面对无可逆转的消逝,这些纪录片作品并未一味悲叹,而是争分夺秒去记录现状、去唤醒情感,用新的视角和现代性的思考,展现了珍贵传统文化蕴含的当下价值。

今年年初,一部 《我在故宫修文物》 无疑呈现了故宫国宝的另一种打开方式。故宫中的修复大师日日看文物、修文物,会独坐半日调节钟表上肉眼看来有些吃力的细小齿轮。但这些文物医生却并不神秘,他们会调侃古画上的人物“像赵本山”,也会打杏逗猫,闲时弹弹吉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城市群崛起,人们为各种时尚生活而忙碌的当下,纪录片 《记住乡愁》 将故乡清澈的河流、村口用传统方式运作的豆腐坊、连接乡人情谊的热闹乡戏以及世代相传的家训带回人们面前;纪录片 《园林》 则贯穿了汉、魏晋、唐、宋、明、清以及当下的美学与文化观念,用一个个充满山川气质、人文情趣的小故事,串联起中国人对园林的理解,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

“纪录片首先具有文献功能,有责任为面临消失危机的传统行当与规则留相。其次也承担着文化传播与反思的功能,面对文化的失传危机,与其悲情呼喊,不如多将镜头摇向久已无人问津的静僻之处,拂去尘埃重新发现历史与传统遗留下的珍宝,找到其与现代审美接轨的地方,激发观众的兴趣与喜爱。”韩芸说。在 《本草中国》 中,拍下了“白芍飞上天”中草药炮制工艺——1寸的白芍,被中药炮制师傅从容地一刀刀切成300多近乎透明的薄片,捧在手心里轻呵一口气,白芍片便如羽毛般随风飞舞。师傅却说,研习这项手艺并非为了炫技,只求为了让白芍药效能够最大发挥,展现了古老中草药医者追求极致的匠心和仁心。

相关链接

去年中国纪录片总收入超46亿元

近日,北京师大纪录片中心发布了《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6》。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年度生产总投入为30.24亿元,总收入46.79亿元,相比上一年大幅增长。

报告显示,我国纪录片总播放量与首播量上涨势头终结,生产开始转入相对精细化阶段。2015年,我国省级卫视、民营公司、商业视频网站均加大对纪实产业的投入。专业纪录频道和卫视频道全年共播出纪录片约76400小时,同比增长0.8%。全年首播节 目 共约24000小时,同比增长3.9%,占总播出量的32%。

2015年,尝试将纪录片与真人秀节嫁接的节目不少,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视反响。如上海纪实频道联合美国探索频道,推出纪实真人秀节目《跟着贝尔去冒险》,网络播放量接近4亿次。此外,纪录片电影试水院线的尝试并未止步,去年,纪录电影《旋风九日》和《喜马拉雅天梯》 分别收获了1700万元和1 150万元票房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故事正被越来越多的国际主流媒体讲述。如韩国 KBS播出的 《超级中国》;英国 BBC播出的《中华的故事》《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美国探索频道播出的《运行中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的《鸟瞰中国》等。

(责编:欧兴荣、陈苑)

推荐阅读

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

中国演出市场重回春天?"挤泡沫"任重道远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46.59亿元,同比上升2.83%。相较前两年总体遇冷的“阵痛期”,我国的演出市场呈现出回暖趋势。【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中国演出市场重回春天?"挤泡沫"任重道远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46.59亿元,同比上升2.83%。相较前两年总体遇冷的“阵痛期”,我国的演出市场呈现出回暖趋势。【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