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文版《水浒传》
赛珍珠的英译本《水浒传》
罗加乔夫的俄译本《水浒传》
《水浒传》在世界的传播,与《三国演义》不同的是,它以中国英雄形象的传播为主,其中的人物、故事正如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水浒传》英译本序言中,译者杰克逊所写:“《水浒传》又一次证明人类灵魂中有股不可征服的向上的不朽精神,这种精神贯穿着世界各地的人类历史。”《水浒传》的人物褪去了三国人物的神性,以具备人人皆有的喜怒哀乐的英雄故事,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笔者依据OCLC数据库在2015年12月检索,发现在世界各大图书馆依然流通的《水浒传》各个语种、译本情况(如图表)。
从该表可发现,有11种语言属于“一带一路”国家语种,依然流通的版本有57个,分别是越南语29个版本,印尼语6个版本,罗马尼亚语3个版本,匈牙利语、意大利语各4个版本,蒙古语、泰语各2个版本,马来语、阿拉伯语、斯洛文尼亚语各1个版本。
《水浒传》是亚洲人民的骄傲
华裔曾锦文翻译的马来语《水浒传》译名《宋江》(又名“一百单八条绿林好汉”),1899年-1902年在马来西亚出版,1934年在新加坡再版,该译本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广泛流传。
在印尼,在爪哇等华裔居住集中地,许多租书铺经营的书目中就有抄写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有的是用马来文改写或翻译的,有的是汉文原著,读者对象也是当地侨生华人群体。在19至20世纪,译自汉文原著的马来文学作品中就有《水浒传》。
《水浒传》汉文刻本很早就在越南流传。学者颜保发现的1905年至1954年316种译自汉文的越南语书目中,就有4种译名为《水浒演义》的译本,比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960年河内出版的《水浒传》要早很多。据王丽娜记录,该译本译者为罗辰,为70回节译本。罗辰在序言中评介:“《水浒》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列为四部杰出作品之一。它歌颂了正直人的自强自力、不甘受朝廷束缚、不愿做昏庸君主奴仆的精神。《水浒》就像一颗珍珠,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亚洲人民的骄傲。”序言表明《水浒传》故事在越南流传很久了,早在1905年就被译为越南语,此后不断被改写、编译。
泰国华人的潮剧、粤剧上演剧目中就有选自《水浒传》的故事。据考证,潮汕居民中流行一种始于明代的英歌舞,取材于《水浒传》中梁山泊好汉的故事,气势豪壮。
《水浒传》在曼谷王朝拉玛四世时期的1867年被翻译成泰语,第一版是手抄本,1879年出现了刻本。此后直到2010年,仅全译本就有14种之多,更不用说节译本、改编本和仿写本。《水浒传》的翻译也是先由懂中文的人口述为泰文,再由翻译人员用文笔优美的泰文撰写。因此,泰文版《水浒传》在泰国拥有大批读者。
《水浒传》影视剧传入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等地时,由于其中的人物、精彩情节早已被观众广泛熟知,因此掀起一阵阵“水浒热”。港台拍摄的电影《水浒传》,在东南亚播放时剧名译为《梁山108好汉》。没看过全译本的青年人,通过电视剧观看再找来译本阅读,兴致勃勃地上网讨论其故事和人物。《水浒传》的英雄故事成为东南亚人民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西方侧重文本翻译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水浒传》在西方社会的传播,文本翻译的作用十分关键。
早在19世纪初期,法国著名汉学家儒莲的学生安得罗齐就将《水浒传》翻译成拉丁文,这是西方第一个《水浒传》译本。目前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水浒传》英译本有5种,最早的是赛珍珠的70回译本,英语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1933年在纽约和伦敦出版;其次是伦敦与纽约分别出版的《水浒传》70回译本,书名英译为《强盗与士兵:中国小说》,由英国汉学家杰弗里·邓洛普从德译本转译;第三是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杰克逊翻译的70回译本;第四是1947年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詹姆斯·卜克伦普译本;第五是1980年外文出版社出版、中国籍犹太裔翻译家沙博里的100回译本,英译名为《水泊好汉》,1981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与外文出版社联合再版。在西方世界影响较大的是赛珍珠和沙博里的译本,并覆盖到广大的阿拉伯世界。目前《水浒传》的阿拉伯语译本,就是根据赛珍珠译本转译的。
《水浒传》意大利语译本根据德国库恩译本转译,书名为《强盗:中国古典小说》,译者为克拉腊·罗韦罗,1956年出版。
19世纪俄国有几位汉学家提到《水浒传》,但一直没将它翻译成俄文。直到上世纪50年代,苏联著名汉学家罗加乔夫所译《水浒传》71回全译本,1955年在莫斯科出版,首印3万册。1959年再版,印发2万册。1997年又再版。罗加乔夫是“中国通”,《水浒传》在俄罗斯的传播,依靠的是优秀的译者。
俄罗斯还有一个《水浒传》儿童读本,谢列布良科夫和里西查翻译,1968年出版。
在匈牙利,著名汉学家陈国历时7年翻译的《水浒全传》,1961年出版。匈牙利语还有一个转译自库恩德文的《水浒传》译本,1950年出版。
在捷克斯洛伐克,有奥古斯汀·巴拉特所译捷克文《水浒传》,加勃里尔·拉波什的斯洛伐克文《水浒传》,1964年出版,均为节译本。
波兰文《水浒传》于1952年翻译出版,也是节译本。
罗马尼亚语译本由著名汉学家鲁博安夫妇翻译,1989年出版,其翻译质量是俄文、英文、德文译本之外一个较好的译本。
从上述译本的翻译、出版时间来看,大都是在中国与这些中东欧国家建立良好政治关系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
自20世纪中叶至今,由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改编自《水浒传》的电影、电视多达数十部,其中以中央电视台拍摄的1980版、1998版和2011版电视剧影响最大,但在西方社会的影响仍局限在西方生活的华裔圈子内,对主流世界的影响不大。
《水浒传》在世界的翻译、传播,难免出现误读,比如《水浒传》德文的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文的译名是《中国的勇士们》,而最蛊惑人心的译名则是《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仅从这些“雷人”的译名看,《水浒传》中那些寓意双关的英雄们的绰号、画龙点睛的诗词有多少被准确地传达到西方社会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经典在亚洲地区面临的是如何提高与创新的问题,在西方社会,特别是在西亚、中亚以及广大的阿拉伯世界,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利用翻译、影像传播等多种新媒介、新手段,减少误读,跨越障碍,准确传达中国文学经典的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