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古墙基,暗藏紫禁城“前世今生”

2016年06月12日07:41  来源:文汇报
 
原标题:一段古墙基,暗藏紫禁城“前世今生”

  本报讯(记者黄启哲)昨天是第11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第二届上海沪剧艺术节开幕。今年也是沪剧作为上海特有的地方戏剧种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10周年,“风中的紫竹调———2016中国文化遗产日·上海沪剧院主题展”昨天在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惠南分中心展览馆开展。晚上,经典剧目 《芦荡火种》 集结陈瑜、陈甦萍、钱思剑、朱俭、程臻、洪豆豆5代演员,以鲜有的明星版阵容登上区县基层剧场惠南文化中心剧场。

  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和传播,只有走进百姓中去,才能接上源头活水。今年的沪剧艺术节进一步深入市民,演出剧慰问点由8个增至12个,还特别设置广场露天演出2场,沪剧艺术节已不再是沪剧自己的节日,而是非遗文化集体的节日。一边是13家国有、民营,专业、非专业的沪剧团体联手服务基层市民,扩大沪剧影响力,一边是20多个国家级、市区级非遗项目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体验,人们看到,沪剧正带动起非遗文化的区域性效应。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张鸣说,本土剧种只有吸收各方力量,盘活社会资源,创新运行机制,形成市区联动,才能真正服务于百姓,上海沪剧艺术节在非遗文化的品牌运营模式上做出有益探索。

  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尤存介绍,之所以积极引进沪剧节落地,一方面是因为浦东是沪剧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沪剧早期的“东乡调”便产于浦东的田间地头。浦东市民对沪剧的热情延续至今,形成大批爱好者和固定的粉丝群,有近百支沪剧社团。所以,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选择将沪剧艺术节落户于浦东,“流动有流动的辐射效应,但扎根同样有助于沪剧艺术节作为品牌的运营和发展。”在今年的沪剧艺术节上,浦东地区的沪剧社团也被吸纳进来,带来自己的剧目和传统折子戏,参演团体由此从去年的7家增至13家,剧目则增至12个。

  兼容并蓄也与沪剧的艺术特点一脉相承。《芦荡火种》是《沙家浜》的前身,而《罗汉钱》 以北方农村为故事背景,《日出》的故事发生在天津,《铁汉娇娃》则是莎士比亚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近年上海沪剧院新创的《邓世昌》,让晚清的英雄将领说起吴侬软语,其侠肝义胆之气却丝毫不减,该剧也将从剧场走入浦东市民家门口,进行演出。

  相比很多传统剧种,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沪剧在茅善玉看来,还是一个年轻的剧种。对于这样一个成长中的剧种,记录了上海人生活发展的印记。有专家认为,此次沪剧节落户剧种发源地之一浦东,正是延续了沪剧老艺术家“回娘家”的传统。早在上世纪80年代,老艺术家丁是娥倡导了“沪剧回娘家”活动,石筱英、邵滨孙、王雅琴、杨飞飞、王盘声、汪秀英等艺术家参与其中。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欧兴荣、陈苑)

推荐阅读

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

中国演出市场重回春天?"挤泡沫"任重道远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46.59亿元,同比上升2.83%。相较前两年总体遇冷的“阵痛期”,我国的演出市场呈现出回暖趋势。【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中国演出市场重回春天?"挤泡沫"任重道远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46.59亿元,同比上升2.83%。相较前两年总体遇冷的“阵痛期”,我国的演出市场呈现出回暖趋势。【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