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1/5的世界文化遗产出自“样式雷”家族之手,由“样式雷”家族历代流传下的珍贵图文档案,在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凝聚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清朝末期国家已经风雨飘摇。第七代“样式雷”雷廷昌,承接了大量的皇家工程,一时间闻名遐迩,地位显赫。但这些皇家建筑成了“样式雷”家族最后的作品。
作为清代宫廷御用的建筑设计师,从第一代雷发达开始,包括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许多皇家建筑,都是在“样式雷”家族成员的主持下修建的,以致建筑专家们对这一家族一直有着“一家样式雷,半部古建史”的赞誉。随着原创话剧《样式雷》的开演,关于“样式雷”这个传奇家族的前尘往事,似乎也拂去历史的尘埃,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揭开“样式雷”的神秘面纱
17世纪末年,南方匠人雷发达来北京参加营造宫殿的工作。因为技术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担任设计工作。从他开始,雷家七代在200多年间,负责设计和修建皇室建筑如宫殿、皇陵、圆明园、颐和园等。这个世袭的建筑师家族被称为“样式雷”。
以大量史实为依托,话剧《样式雷》揭开了清代著名建筑设计师家族“样式雷”的神秘面纱。该剧选取了雷氏家族第六、七代传人在清朝末年参与重修圆明园的一段真实历史事件。
剧中,有着超乎寻常手艺人的一身匠艺,“样式雷”第六代、七代传人雷思起、雷廷昌父子二人却不像祖辈那样赶上“好时候”,他们的先祖不仅修造起“三山五园”的锦绣园林,还把北京四方城内大大小小街道沟渠、府邸庙宇归置得井然有序、恢弘气派。
到了父子二人执掌“样式雷”家族事务,却捉襟见肘,举步维艰。清朝积弊难返,江河日下,主政的慈禧太后偏偏要在这个时候,为自己的寿宴下令重修圆明园。这对领命修园的雷氏父子来说是幸事也是不幸。幸,是终于有机会将毁于大火的园子重新修缮,将祖宗的心血保存下来。不幸的却是清廷一帮蝇营狗苟之人,似乎盯上了一块难得的肥肉,为重修工程向百姓强征重税苛捐。雷廷昌领悟到此时的重修工程,无异于国家与老百姓的灾难。父子俩由满怀一腔热血想要重建先人业绩,到被迫切断了重修圆明园的夙愿,内心无限悲凉。
动荡时代下的家族挽歌
“三山五园京西道,断壁残垣草青青。触目伤心家国恨,魂牵梦绕赤子情。”话剧《样式雷》并不是一部讲述“样式雷”建筑技术的行业剧,而是一部将主人公雷廷昌置身于艰难情境中的、有着深厚历史背景的故事剧。
“样式雷”祖祖辈辈七代人每天都跟建筑图纸、烫样模型、木材木料、砖瓦石灰打交道,认的是做工要“横平竖直”,做人要“顶天立地”,掺不得半点虚假。为皇家造园林、修宫殿、建陵园、筑庙宇,皇家气派之下,他们身上更多存有的是底层小民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处处小心谨慎和讲究周到。
“样式雷”家族使北京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如此多代表性古建艺术,长久以来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从什么样的角度切入去展示这个家族?如何表现大时代下人的命运?编剧黄维若说:“一个建筑设计师的人格品质决定了他看待世界的眼光,所以我们将故事背景设置在清朝末年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严峻情境中。‘样式雷’传人在艰难时刻会面对很多外在和内心的矛盾,会激发出性格的不同侧面,这就凸显了戏剧性。”
“康乾时期,‘样式雷’以其辉煌的建筑诠释了清代盛世,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随着摇摇欲坠的清王朝逐渐解体,‘样式雷’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在首演导演曹其敬看来,“样式雷”家族的命运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不是只用工匠精神就可以涵盖的。实际上,这是辉煌的“样式雷”家族的一曲挽歌。
制作精良引起观众共鸣
作为“2016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的开幕大戏,原创话剧《样式雷》近日再次与观众见面。这也是自2015年7月首演问世、2016年3月复排之后,《样式雷》第三度亮相。跌宕起伏的剧情、庄重大气的舞美、精准到位的表演、浓郁的京韵京味儿,再度引起观众共鸣。
在舞台上,观众不仅直观地看到当年“样式雷”历代能工巧匠制作的设计平面图(平样)和立体模型(烫样)的艺术化呈现,还能通过多媒体等技术手段,领略到昔日“三山五园”特别是圆明园的壮观与辉煌。
身临其境般的观感,让观众跟随“样式雷”父子二人的遭际,或欣喜、或心惊、或悲愤、或激昂。当雷氏父子积极投身于圆明园重建,以期通过完成先人巨制来重新光耀雷氏一族,现场观众既感动于他们的执著,也为“样式雷”家族所体现的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所震撼;而当雷氏父子在面对家国大义选择放弃夙愿之时,观众又为主人公崇高的民族精神所深深触动。
虽然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精神,《样式雷》也不乏轻松有趣的桥段。全剧借用传统评书的形式也让人耳目一新。借说书人之口讲述“样式雷”的传奇故事,可谓一声惊堂醒木,串引起一段风云变迁中的大情大义、一段柱天踏地的匠心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