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風箏"過后紀念周樹人君 引"魯迅大撤退"等猜測【3】

2013年09月25日10:21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風箏”過后紀念周樹人君

  最喜魯迅的詩

  ◎段梅紅

  大概魯迅自己也沒想過要做一位詩人,他的作品在生前出版過很多,但唯獨沒有詩集。他的詩比起他的雜文和小說,數量確實少得多。他的雜文筆鋒犀利,他的小說雋永深長,每每讀來都令人感慨萬千。但我,卻更喜歡他的兩首詩。

  第一首是1903年魯迅日本留學時,在剪掉辮子的照片上寫下的《自題小像》:“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寫這首詩時,魯迅隻有22歲﹔學這首詩時我在中學,比寫這詩時的魯迅小不了10歲,所以這首詩讓當年的我覺得十分震撼。記憶中,最喜歡第四句“我以我血薦軒轅”,當時還覺得背誦起來總是很拗口。我是從這首詩記住了象征我們中華民族祖先的“軒轅”,也從這首詩感受到了什麼是“熱血青年”。

  或許那時年少,隻能從字裡行間記憶一些知識,本能地體會一種情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這種“本能的體會”變成了一種“深深的感觸”。那是一種抑制不住的激越,是一種澎湃得不可阻擋的氣勢,是一種藏在心底卻又永遠涌動的深情。每每讀到它,我總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這樣的詩句。古人說,詩言志。在情感的表達上,無論是古代的屈原,還是近代的林則徐,都讓我們從詩句中看到他們一脈相承的內容:對國家的熱忱,對民族的忠誠,對理想的執著……

  第二首是魯迅寫於1934年的《無題》,這首詩也出現在中學課本中,在我看來,它實在像一首“絕唱”:“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記得老師當年大體上是這樣講解的:“萬家墨面”是形容老百姓因生活窮苦而又黑又瘦,千千萬萬張這樣黑瘦的臉隱沒在荒草之中,哪裡敢發出聲音來宣泄自己的情感。雖然作者心情很沉重,但他相信在“無聲”的表面下已經孕育著翻天覆地的“驚雷”。

  這樣的解釋應該沒錯。但我清晰地記得當時我對這首詩的感覺。除了第一句像一個開場白,后三句都是我特別喜歡的。它們讓我感覺一句比一句高亢,一句比一句更豐富,一句比一句更有力量。作者所有的激憤、期盼都在其中,那種壓抑到極點即將爆裂的感覺讓人有一種踏跳起來揮臂高呼的沖動。

  當時的我或許說不出這許多的形容,但有一種感覺我記憶猶新。我總覺得“敢有歌吟動地哀”這句詩並不是“不敢”,而是一種“反說”。雖然我沒有去向老師討教過,但我一直執拗地認為那是一種氣勢。直到上大學及工作之后,我依然喜歡這句,依然認為那是一種不可遏制的噴薄欲出的氣勢,它令天地鬼神為之泣拜。正因為有了這種氣勢,我們才能在后兩句中感受到作者發自內心的對光明一定戰勝黑暗的堅定,以及為之奮斗的凜然與從容。

  魯迅的詩大多是舊體詩。舊體詩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那就是格律美。而魯迅的詩作,因為他高度的思想性、深厚而廣遠的憂憤情感,使得他的詩在美的格律中盡顯獨有的深沉與頓挫,讀來有一種律動的美感。如今的孩子們彈鋼琴、學舞蹈,但這並不等同於美育。讀讀魯迅的詩,在字裡行間感悟其詩歌內容的厚重,體味其詩文的韻致,或許也是對“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修煉呢!(作者生於上世紀60年代)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