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釋永信談少林功夫的最高境界 稱72種功夫幾乎都練過【2】

2013年10月12日09:19    來源:中國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釋永信:少林72種功夫我幾乎都練過 但都沒練好

  華商報:你認為少林功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釋永信:是不動心,這就是禪定的境界。少林功夫和修禪有很大的關系,我們沒有那麼多名利心,就是把它當成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修行法門。幾十年如一日地練下去,我們相信對身體和精神上都會有好處。

  其實誦經、念佛、拜禪、習武……都是一種修禪,就看你發什麼心。發什麼心就會有什麼結果,發心和結果是成正比的。當然,心底不用功,表面上做得再好也沒用,再作秀也沒用。

  華商報:禪,在普通人看來挺神秘的,你所理解的禪是什麼?

  釋永信:我個人理解,禪就是修行人生活中的一種智慧,是一切眾生如何做人的普遍真理。

  華商報:普通人修禪也要去禪堂坐禪嗎?

  釋永信:達摩祖師來到中國之后,變了禪風,禪不再像傳統印度禪那樣,專門注重沉思冥坐,遠離人間苦修,而是把禪融入了生活裡面,禪就是吃飯睡覺,禪就是生活。生活中隨處可以參禪,隨時都能夠獲得覺悟。這也就是中國禪和印度禪不同的地方。

  我們講六根清淨,六根是眼、鼻、耳、舌、身、意,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基礎,就像樹的根部。從根本做起,就是從日常生活做起,就是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做起。其實也不是必須打拳、必須坐禪。你每天的日常生活,都是一種修行,就看你有沒有心去做。

  事情要做什麼像什麼

  華商報:你和金庸先生很熟?釋永信:是的。他第一次來少林寺是1981年,而我也正好是那一年進的少林寺,但我們當時沒有見過面。我們第一次見面應該是九幾年,后來又多次接觸過。他是一個佛教徒,對佛教教理、教義非常通達,德行很高,知道學習和尊重。

  華商報:他和你交往后,有沒有改變一些對少林寺或少林功夫的看法?

  釋永信:(笑)隻有你們媒體才會有這樣那樣的看法。對老一代人來說,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少林寺能傳承千年,自然有他的道理,自然有他的家風,有他的精神所在。

  華商報:聽說你不太喜歡“少林武術”這個稱呼?

  釋永信:我們更願意用“少林功夫”,為此我們還曾和國家體育部門有過爭論,他們說,建國以前用國術,建國后用武術,一再建議我們用“少林武術”四個字。但我們認為,武術只是功夫的一個層面、一個技術層面,而“功夫”不僅有技術層面,更有文化層面、精神層面,它至少包括武術和武道兩個層次,再進一步就是禪。所謂以禪引武,以武修禪,所以,功夫也成為少林寺特有的禪修法門。我們堅持叫“少林功夫”,意思也是以示區別。

  華商報:“國術”是怎樣演變的?釋永信:和國學一樣,它就是一種國家需要,民族需要。鴉片戰爭后,中國備受列強欺凌,民族需要振興,振興需要好的精神面貌和載體,從哪裡來呢?於是武功就上升到了國術,全民練武,強身健體,這是一種救國的需要。之后,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信仰,甚至傳統的生活方式都丟掉了太多了,咋辦呢?開始用國學來挽回民族的傳統、民族的信仰。所以這與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需求有關系。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華商報:現在還有時間練功嗎?釋永信:功夫一直在練,隻要有呼吸之前都在練。有句俗語: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是諷刺混日子的。但在我看來,一個人如果真能堅持每天撞鐘,三年五載下來,他的心性肯定會發生變化。其實,很多事情要專心致志去做、堅持去做,做什麼要像什麼。當和尚,要堅持好和尚的本分,當農民,要堅持農民的本分,各自有各自的本分。

  我們內部很少稱方丈都稱大和尚

  華商報:22歲你就是少林寺的住持,直到1999年你34歲時被稱為方丈。住持和方丈有什麼區別?

  釋永信:實際上是一回事,住持和方丈都是一個人。過去很少叫方丈,都是叫住持。電影、小說上稱方丈,大家就稱方丈。其實我們佛教界內部很少稱方丈的,都稱大和尚。現在大家都喜歡有好的名頭,好做事,怎麼好聽怎麼叫,怎麼大怎麼叫,實際都是一回事。

  華商報:住持一般是怎麼選定的?

  釋永信:少林寺是個子孫廟,住持都是由前任定的,我們有這個傳統,講的是衣缽相傳。任何一位少林寺的僧人,哪怕是住持和方丈,也只是少林寺發展歷程中的一塊鋪路石。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秉承祖師的智慧和家風,隻有這樣少林寺才能更加興旺。

  華商報:寺廟裡師父和徒弟的關系,跟大學裡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有什麼不同?

  釋永信:區別很大。我們的衣食住行都是寺院提供的,包括我們的學習、修行都是,到了寺廟就像到了家一樣。學生和老師的關系是臨時的,而我們則是終身的。師徒之間情同父子,師兄弟之間親如手足。

  華商報:這點很像我們過去的傳統私學。最近,四位全國知名大學教授,在西安的西北武術院開設私學授課,您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釋永信:這種想法挺好的,現在的教育,老師在台上,學生在台下,老師面對著幾十人甚至幾百人,講的什麼,學生願不願聽,老師也不知道。而開設私學,能夠很好地溝通、很好地交流。另外,這種傳統的私學教育方式,除了知識的教育外,人格的教育也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