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慧與她的“蔡文姬”
湖北省京劇院的新戲《建安軼事》,演繹的是漢代歷經滄桑的才女蔡文姬。萬曉慧飾演蔡文姬。萬曉慧不過是30歲左右的“80后”,一個時期以來,這樣的青年演員能夠排一出新戲,不多見。特別是這出戲的創作陣容不簡單,劇作羅懷臻、導演曹其敬、音樂唱腔設計朱紹玉、燈光設計邢辛、服裝設計彭丁煌……如此強大的陣容捧出一個閱歷不深的“80后”去塑造一個古代才女蔡文姬,這樣不一般的舉措,在當前戲曲劇壇上,幾乎是難以想象。
看戲前,我很難把那個歷盡滄桑的才女蔡文姬同涉世不深的“80后”萬曉慧聯系起來。然而,文姬一出場就吸引了我:策馬閃身出場,雙目前望,望得很遠——“這就是我的故國家園吧?”見曹操,下馬,又回身遠望——牽挂著兒女……這是劇本沒有注明的身段。其實,劇本要有“留白”,劇作家為演員提供了人物的身份、性格,生活的環境和情感經歷而不必事無巨細規定演員應該有的表情動作。演員的表演需要做功課,需要認真地解讀劇本,翻閱他(她)所演繹的人物有關資料,理解了人物、劇情,才能較為准確地設計身段表演。看蔡文姬的出場,我想,曉慧是做了功課的。
萬曉慧的表演自然熨帖,於中規中矩中見光彩。譬如,婀娜多姿的身形當中不時地閃現一股英氣,舉手投足似有些小生行當的身段,特別是與董祀論琴一場戲,站、坐、飲茶、打躬,都有一股書卷氣。董祀勸文姬“化悲苦為歡笑,把胡笳作漢歌”時,文姬自忖時“二六板”的演唱從容大氣,婉轉自如。
文姬為董祀求情那場戲有一段32句的唱段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曹操問文姬:“你當真舍不得董祀?”文姬連說三個“舍不得”,然后輕聲吟唱,唱的是五字句。這樣的唱段很別致,既點染了魏晉時期五言詩句流行的古風,又為音樂提供了回環相押、抑揚頓挫的創作基礎。曲作家朱紹玉為萬曉慧譜寫了使人耳目一新、演唱頗有難度的唱段。“回望過來路,一步一重傷”的前14句完全是無伴奏吟唱,這對曉慧來講,無疑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曉慧唱得很入情,吟唱部分落音不是穩定的,有些說唱小曲的元素,沒有長拖腔,也沒有華彩迂回的行腔,卻在小地方或輕或重或挑或顫,曉慧唱得如泣如訴,環環相扣,傾訴了文姬戰爭離亂之苦。“幼子忍離棄,淚濕干衣裳。又適中郎將,三做新嫁娘”等18句轉入樂隊伴奏正反二黃交錯的行腔,曉慧的演唱委婉淒涼,傾吐了文姬與董祀難以割舍的滿腹情懷。
前不久看到羅懷臻,提起萬曉慧。懷臻告訴我,《建安軼事》原是為一個湖北省京劇院知名演員寫的,因為調動的問題,這個演員不能演了,懷臻便想另尋“婆家”,撤回這個劇本。此時,院長朱世慧對他說:“能不能讓我們的孩子鍛煉鍛煉?”朱世慧說的這個孩子就是萬曉慧。懷臻說,曉慧打動他的只是一個生活小節。那天,朱世慧安排作者同演員見面,演員差不多到齊了,隻有萬曉慧來得晚了一些,朱世慧說,她去換衣服去了。不一會兒,萬曉慧穿了一身干淨整潔的服裝來了。懷臻暗想,這是個有心的孩子,懂得自重,也尊重別人,並且很把排演蔡文姬當回事。懷臻告訴我,曉慧是個內斂的女孩兒,不像有的孩子“很會來事兒”,她只是默默地練功、排戲。她是能夠勝任蔡文姬這個角色的。懷臻又說,那個小生演員王銘也不錯呀,你寫萬曉慧,不要忘了提提王銘。
豈止是王銘?與萬曉慧短暫見面的時候,她對我說了一大串名字——小生王銘,武生唐愷,花旦袁婷,老生李奕平、李衍茂等等,都是院裡的重點培養對象。曉慧說,我們都十分感謝朱院長,他為我們搞“百日集訓”,從北京、上海、重慶等請來許多名家手把手地教我們,3年的時間,我們已經能演100多出戲了。或許,再過多少年的時間,湖北省京劇院有了更多的新劇目、更多的新人,《建安軼事》就是這一代新人成長的重要標志。(安志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