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明代雁門關
歷經5年、投資3.8億元,明代雁門關和代州古城古建筑群,日前已得到全面恢復。並雙雙榮獲“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稱號,成為山西省內繼平遙古城之后,第二家獲此稱號的單位。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是世界文化遺產萬裡長城上的重要關隘,有“九塞尊崇第一關”之稱。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雁門關在不同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戰爭時“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和平時“商埠經濟多門路,財源如水流代州”。古代的雁門關關樓高聳,關城雄固。雄關兩側長城蜿蜒,烽墩雉堞綿延數百裡隨處可見。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特別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侵華日軍的焚燒破壞,雁門關關樓被拆,關城被毀,整個雁門關隻剩下三個破門洞和數十通歷代古碑。
2009年以來,代縣縣委、縣政府把開發雁門關作為文化強縣的龍頭工程,累計投資3.8億元,在雁門關完成景點維修復建、基礎設施建設、服務項目配套、生態環境治理、特色文化挖掘、旅游市場開發等7大類106項工程。過去被洪水沖刷、被沙石掩埋、被荒草覆蓋的雁門古道被徹底清理出來,鋪設了青石板,砌起了磚垛口。沿途還修復了觀音閣、壯士亭、雲際泉、雁池等景點、景觀。雁門關上,則照原樣修復了天險門、地利門、瓮城門三道關門,復建了寧邊樓、威遠樓和明月樓。位於關南、關北的阜戈寨和雁門關村,也在過去的遺址上復建了阜戈寨民俗文化村和雁門關邊貿一條街,開設了仿古客棧、商號、店鋪和手工作坊,建起了晉蒙會館,供游客參觀體驗。(記者 曹婷婷 通訊員 楊繼興)
(來源: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