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鐵木化石觸手光滑,表面紋路清晰可見,其形狀顏色像一塊大型的瑪瑙。 王琦 攝
現場展出的晚侏羅世的硅化木。 王琦 攝
中新網南京1月3日電 (王琦)這塊展出的蘇鐵木化石觸手光滑,表面紋路清晰可見,其形狀顏色像一塊大型的瑪瑙。“這塊蘇鐵木化石是中侏羅世的,跟恐龍是一個時代的。”1月3日,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工作人員葉法丞介紹說。
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展出的中國木化石中,大部分木化石被置於玻璃箱內,顏色較為暗沉,有的木化石上的年輪清晰可見。其中最大最稀罕的是一塊重約六七十斤的來自中侏羅世的蘇鐵木化石。
“這是木頭嗎?怎麼這麼光滑!”“好漂亮,像瑪瑙一樣。”“這石頭是跟恐龍一個年代的嗎?太神奇了!”市民普遍稱奇。
“蘇鐵能夠保存這麼大這麼漂亮的是很稀少的,”葉法丞說:“這是因為蘇鐵木質部比較少,而在化石保存裡面,木質部更多,更利於保存下來。並且不是每一個生物死亡以后都能保存為化石,形成化石也需要特定的條件和環境。比如死亡以后不能被其它的物質破壞,或者說不能被其它的細菌腐蝕掉等等。”
據介紹,木化石,是植物化石家族的重要成員,在遠古時期曾是植物森林的組成部分。這些樹木死亡后並沒有完全腐爛,也沒有像其他植物那樣變成煤等化石燃料。被埋藏地下后,木質部被其他礦物成分交代(礦化),形成了木化石。因木化石絕大部分以硅化的礦化形式保存,所以又稱硅化木。其化石保存的特殊性賦予了其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而一些質地玉化的罕見木化石更增添了其非凡的觀賞收藏價值。
據了解,這塊蘇鐵木化石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楊小菊研究員去年5月在遼寧西部的北票市收集到的。(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