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國外歌手的賺錢之道:衍生品經濟

2014年01月16日16:42    來源:北京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國外歌手的賺錢之道:衍生品經濟

  原標題:國外歌手怎麼賺錢

  無論是唱片業、圖書業或者影視業,版權無疑已成為產業強大道路上的一塊“短板”。“和國外相比,我們的文化產業還非常不成熟,版權積累不夠大,版權授權市場很不規范,衍生品的開發也很少。”陳仁學感嘆,在很多人的概念裡,授權似乎就等於錢。但其實絕不止於此。“舉個例子,一隻Hello Kitty,她的授權就分上百種。”

  Hello Kitty 世界上最值錢的貓

  直到21世紀的新時代,世界上最著名的三隻動物依然沒有變:世界上最具市場價值的一隻貓——Hello Kitty、世界上最著名的一隻狗——SNOOPY、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一隻熊——Winnie Pooh。

  這隻誕生於1974年11月1日的天蠍座貓咪,今年底就要滿40歲了。可在時尚潮流界,Kitty貓依然是個不老的傳奇,關鍵就在於源源不斷的形象授權。

  據統計,擁有Hello Kitty的三麗鷗公司向日本超過500家公司以及海外的數百家企業進行了Kitty的授權。這隻可愛的貓咪,幾乎被印在了每一種你能想象到的商品上,小至貼紙、糖果、筆、啤酒、手機殼、衣服、玩具、手表、杯子、筷子、手機、垃圾桶,大至電腦、跑步機、汽車,甚至是可以收藏的純金幣,以及冒險主題樂園。

  每個月, Kitty貓都會有500個新產品上市並且淘汰500個舊產品,從而使得自己的產品能符合不同的潮流趨勢。

  比如,上世紀80年代初,當泰迪熊橫掃日本之時,人們可以見到Kitty緊抓著一隻小熊作為她的朋友。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產階級家庭的日本小女孩都流行學鋼琴,於是彈三角鋼琴的 Kitty貓出現了。

  2004年,30歲的Kitty貓新推出了成人商品,例如烤面包機、咖啡機、微波爐等,以留住與她同齡共同成長的成人迷。

  在台灣,由於麥當勞推出的迷你Kitty很搶手,是否為對方購買一套 Hello Kitty甚至成了情侶們認定對方是否愛自己的標志。

  結果是,Kitty貓每年為公司創造5億美元的利潤,同時也為獲得授權使用其形象的公司賺取了幾十億美元的收益。

  三麗鷗在授權給海外企業的主題公園業務也擴大。在馬來西亞,一家小規模娛樂主題公園去年秋季開張。2014年,首家日本境外“Hello Kitty樂園”也將在中國浙江省揭幕。

  Lady Gaga 關於她的一切都能賣錢

  “Oh my Lady Gaga!”如果你從沒聽過這句話,那說明你OUT了。

  1986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的 Lady Gaga小姐,出道三年就紅遍了全球,風頭甚至超越了“一姐”麥當娜。Gaga小姐為何如此紅火?除了奇葩雷人的造型、開放不羈的性表達,Gaga小姐的成功還有部分要歸功於她的品牌團隊。當大多數歌手依然還在沿襲著簽售、打榜、歌迷會這一類宣傳的老套路時,Gaga小姐已經在衍生品品牌上走了很遠很遠。

  Gaga小姐的品牌列舉幾項如下:

  耳機:Lady Gaga曾與魔聲耳機共同推出了一款價值350美元的奢華耳機,並出現在其MV中。隨后她更是為該品牌親自設計了以其名字命名的三款入耳式時尚耳機。

  化妝品:2010年,Lady Gaga與化妝品公司魅可MAC合作,推出聯名版MAC Viva Glam唇膏和唇彩系列產品,售價14美元,收入所得捐給了魅可艾滋病基金會。緊接著的2011年,Gaga小姐又將產品擴大到全新裸色系列唇膏和唇彩產品,包裝上也高調的寫上Lady Gaga的字樣。另外,2012年秋季,其個人品牌香水系列也面世。

  玩偶系列:Lady Gaga曾推出過15款玩偶娃娃,將她的雷裝模仿得惟妙惟肖。芬蘭藝術家Mari Kasurinen還曾推出了一款Gaga造型的小馬。

  漫畫:美國著名發行商藍水制作公司將Lady Gaga的事跡改成漫畫,命名為《榮耀》出版,披露了其出道以及成名后的許多內幕。

  手機應用軟件:iPhone應用商店也趕上了Gaga品牌的快車,名為Lady Gaga復仇的應用囊括了其14首單曲,並將音樂融合在游戲中,還傳送關於她的即時新聞。

  Lady Gaga品牌制造的“秘笈”是:樹立她個人的鮮明偶像特質,再將這種特質和其他商品結合。

  開發縱向衍生品 我們還很稚嫩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介紹,在國外,文化產品的產業鏈條當中,最大的創收是來自於衍生產品。

  跟國外相比,目前我國文化產品在產業鏈的開發上還以橫向開發為主,圖書變成影視作品的很多,真正縱向成功開發衍生產品的卻很少。

  “縱向衍生品的開發,一是需要好的故事、好的內容,一是需要專業的團隊。”陳少峰提及,在國外,一部好的文學作品被挑選出來之后,產業鏈的開發有專門的隊伍在做,從作品定位、塑造未來成長空間、版權出讓等多個角度實現利益最大化。后續產品的開發另有一個團隊。“而我們現在,既缺乏對原創內容的挖掘,在開發團隊的人才建設上也落后於國外,文化產業的衍生品開發之路還有很長。”

(來源:北京晚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