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鯊,比我們想象的更長壽的大白鯊有可能是這個星球上最長壽的鯊魚之一。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魚類生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用新的年齡鑒定技術發現,目前捕撈樣本中年齡最大的雄性大白鯊有73歲。因為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著名電影《大白鯊》,大白鯊的恐怖形象深入人心,變成刻板印象。但實際上我們對真實的它知之甚少,誤讀頗多,一直以來的傷害和殺戮卻觸目驚心。這種現狀早就應該改變了。
專題採寫 本報記者 李文
目前發現最年長的
雄性大白鯊有73歲
大白鯊有可能是這個星球上最長壽的鯊魚之一。據外媒報道,最近,美國伍茲霍爾海洋學研究所魚類生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對八頭來自大西洋西北部的大白鯊首次進行了放射性碳年齡測試研究,發現這些鯊魚裡年齡最大的雄性大白鯊有73歲,雌性大白鯊年齡最大的也有40歲。相比前人的觀察記錄結果,研究人員稱該發現出人意料地刷新了大白鯊最長壽命的現有紀錄。早年的研究認為,大白鯊最多能活二十來歲。
魚類的年齡,主要是靠分析其礦化組織逐年增加的情況來加以判斷的。所謂的礦化組織,主要包括魚類內耳石、椎骨以及鰭條這些構造,它們像大樹的年輪一樣,每年增生一圈。對於大白鯊而言,想要按這些“輪紋”判定它的年齡更具挑戰性。因為它椎骨上的“輪紋”很難辨識。大白鯊的年齡越大,這些“輪紋”也越難辨識。而且每個個體也存在生長上的差異。靠“年輪”這種老方法判斷鯊魚年齡已經不夠用了。
在測算動物年齡時,可以利用碳14這種“郵戳”來進行更為准確的計算。伍茲霍爾海洋學研究所運用所裡的質譜設備對樣本庫裡的大白鯊椎骨膠原樣本進行了定年分析。
按照現在的發現,如果大白鯊的年齡能達到70多歲,那它也可能是最長壽的軟骨魚類之一。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戴小杰教授表示,70多歲有可能並非大白鯊的壽命的上限,有研究認為大白鯊能活到百歲。“大白鯊主要在海洋的中上層活動,某些個體較小的深海鯊魚,代謝更慢,有可能比大白鯊活得更長,只是我們現在尚未能有更深入的了解而已。”
大白鯊的壽命
主要由遺傳和進化決定
記者採訪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朱江峰副教授,他指出,“大白鯊廣泛分布於三大洋,但主要活動在亞熱帶、溫帶的近海上層水域。我國海域分布相對較少。”相比我國,大白鯊在美國東北部沿海、西北大西洋較多,在澳大利亞沿海、東太平洋分布也較多。在美國、澳大利亞的海洋生物學家也有更多的機會接近和研究大白鯊,在這方面的研究積累也更多。而我們國家的研究者取樣相對困難。
“大白鯊的壽命在鯊魚中算是比較長的。”朱江峰說,“鯊魚屬於長壽命魚類,尤其是大洋性鯊魚,20多歲的壽命很常見,但這僅是局限於以往的研究手段。正如這篇新研究所述,採用了新技術,研究結果與以往大不相同。就壽命而言,鯊魚壽命的主要決定因素是遺傳和進化因素,環境變化對鯊魚壽命的影響需要長期的積累才能體現,比如持續的污染,氣候變化。”朱江峰還指出,由遺傳決定的大白鯊總體壽命,是較為穩定的。不同海域活動的大白鯊在壽命方面相差不會太大。
長壽的大白鯊也得癌症
大白鯊雖然長壽,但也一樣得癌症。最近,澳大利亞發現一頭嘴裡生腫瘤的大白鯊,照片被許多媒體轉載。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最近發現的這條大白鯊嘴部長出較大的腫瘤,另外一條短尾真鯊頭部也長著腫瘤,大白鯊嘴部腫瘤長30厘米,寬30厘米。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魚類疾病》雜志上。研究報告合著作者、長尾鯊研究基金會鯊魚生物學家雷切爾-羅賓斯稱,大白鯊身體長有腫瘤是不同尋常的現象。
尚不清楚是何種原因導致大白鯊或者短尾真鯊患有癌症,研究報告顯示,過去二十年,海洋生物中尤其是哺乳動物出現癌腫瘤的概率逐漸增大。人們認為工業污染或者人類活動性可能引發癌症,曾觀測到生活在鋁金屬冶煉廠附近海域的白鯨患有癌症,癌症已成為鯨魚第二大死亡因素。這是否意味著人類對海洋環境的改變在影響著大白鯊的健康長壽?朱江峰表示這是非常少見的案例,現在還很難下結論說這是完全由環境污染造成的。要有足夠的研究才能回答這個問題。“大白鯊會得癌症,並將其歸咎於污染,目前還需要科學証據。”朱江峰說。對於生活在海洋環境中的大白鯊,其性成熟、繁殖特征,對環境影響更為敏感,也許變化得更快一些,但種群的壽命長短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外界環境也許會影響其壽命,但就目前情況看,這個影響還很有限。大白鯊得癌症究竟是遺傳決定還是環境污染造成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才能下結論。眾所周知,“人類的癌症有很大部分也是由遺傳決定的,而不僅僅是環境污染造成。”
別再相信鯊魚軟骨抗癌了
鯊魚一度被認為是不會得癌症的動物——這是早就該拋棄的錯誤認識。美國科學家約翰·哈斯巴格發現了軟骨魚類所患的50種癌症,其中有23種癌症是來自於各種鯊魚,其中有些還是直接長在軟骨中。所以,即使鯊魚不患有癌症,吃鯊魚食物也不會預防癌症,這就如同吃邁克爾·喬丹的肉不會提高籃球技能一樣。
鯊魚軟骨一度被認為有抗癌功效。1994年,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正式批准用鯊魚軟骨制品防治癌症。用鯊魚軟骨煲湯,服用鯊魚軟骨粉等頓時風靡起來。但隨后,就有丹麥學者向歐洲乳癌問題大會提交的研究報告,稱他們發現服用以鯊魚軟骨組織制成的所謂“另類抗癌藥物”的婦女,並沒有從這種藥物中得到任何好處:他們讓17名病人每天服用24顆鯊魚丸。三個月后,17名病人中有15人的癌症繼續惡化,另一名病人起初出現好轉的跡象,但后來卻發現在腦部長了新的毒瘤。在另一項臨床實驗中,50多名分別罹患乳癌、肺癌、前列腺癌、大腸直腸癌等的病患,在使用純化的鯊魚軟骨蛋白后,病情也都沒有出現明顯的改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的研究顯示,由於鯊魚軟骨的蛋白質分子太大,不容易被腸道吸收,即便吸收了,也會被分解破壞。1999年12月,FDA發布永久禁令,禁止蘭恩的公司繼續生產鯊魚軟骨制品Benefin。
2004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學和比較醫學系教授加裡·奧斯特蘭德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癌症研究》上發表文章指出:鯊魚患癌的幾率是不確定的。另外,他還表示,即使鯊魚不易患癌,使用鯊魚軟骨提取物來治療癌症也是毫無道理的。因為癌症的發生機理非常復雜。如果鯊魚真的不容易患上癌症,原因也可能有多種。比如,它較少暴露在有致癌劑的環境中,或者是它具有獨特而有效的DNA修復過程。
朱江峰告訴記者:“大白鯊的軟骨與一般鯊魚的軟骨沒有明顯的差別。魚翅只是鯊魚鰭中的細絲狀軟骨,其營養成分並不比其他部分的軟骨高。吃魚翅,主要是出於亞洲特有的文化習慣。”記者採訪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葉艷彬教授。她指出,鯊魚軟骨、魚翅在抗癌方面沒有什麼功效。
殺戮比癌症更可怕
在商業利益驅使下對鯊魚的過度捕撈使得許多鯊魚迅速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的名單。讓鯊魚折壽的,主要不是癌症,而是人類的過度捕撈。戴小杰說:“魚翅的來源以大青鯊居多,目前也已經開始對捕撈有所限制。有關大白鯊的一切產品都是限制貿易的。”
朱江峰告訴記者:“大多數鯊魚壽命較長、繁殖期長、繁殖力卻很低,資源種群抗干擾和影響的能力弱,過度的捕撈較容易引起其種群的衰退。大白鯊和鯨鯊、姥鯊,都屬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 II 物種,魚體及其制品受國際貿易嚴格管制, 是受保護級別最高的鯊魚種類。如果種群受到的壓力繼續增大,有瀕危的危險。但並不是說,鯊魚資源不能開發利用,隻要合理評估和管理,一定數量的捕撈利用是不會損害種群資源的。”
在所有的鯊魚中,大白鯊的知名度最高,被認為是在海灘附近吃人的凶殘的海中巨獸,某種程度上這要拜電影《大白鯊》所賜。戴小杰指出:“大白鯊是承受人類污名傷害最深的鯊魚。它喜歡吃人、攻擊人的壞名聲多是聳人聽聞。實際上被鯊魚咬死的人還沒有被雷擊喪命的人多。它一般不主動對人發動攻擊。因為它的皮膚觸覺發達,容易感受最微小的震動,所以容易被人類的活動驚擾到。”另外,它敏銳的嗅覺對血的氣味尤其敏感。一些被砂石劃傷的沖浪者,尤其容易陷於危險的境地。
科學家們也在尋找更友善的將鯊魚驅離海灣的辦法。據報道,有一種海洋魚類,會產生一種抗菌?。這種物質會令鯊魚十分厭惡。這可算是研究者們找到的最有效又最和平的驅趕方式了。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