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芙蓉石曾被稱"石后" 在清代與民國時價值不菲

2014年03月03日15:24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芙蓉石曾被稱"石后" 在清代與民國時價值不菲

  芙蓉石是壽山石最主要的品種之一,因其溫潤凝膩、雍容華貴、“似玉而非玉”的特質,歷史上曾經與田黃石、雞血石並稱為印石三寶。著名書畫家、篆刻家陳子奮在《壽山石小志》中贊“芙蓉之質與色,直可與田黃凍石雄峙壽山”,由此可見芙蓉石在印石界的地位不亞於田黃石和雞血石。田黃石被眾人推為“石帝”,在福州也有人稱芙蓉石為“石后”。

  意態淑真 享美譽

  芙蓉石產於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宦溪鎮的加良山,距壽山村大約八公裡。按照壽山石的三坑分類法,屬於山坑石。芙蓉石分類有:將軍洞芙蓉石、上洞芙蓉石、半山芙蓉石及白芙蓉石、黃芙蓉石、紅芙蓉石、芙蓉青、綠若通、五彩芙蓉石、瓷白芙蓉石、竹頭窩芙蓉石、半粗芙蓉石等,以上只是主要分類,而每一類別還有若干下轄類別,如白芙蓉石又分為:藕尖白、豬油白、雞骨白等,紅芙蓉石還分為:蠟燭紅、桃花紅、醉芙蓉、紅花芙蓉、李紅芙蓉等。其中將軍洞、上洞、藕尖白、蠟燭紅、醉芙蓉、黃芙蓉和芙蓉青等均為芙蓉石中的極品。

  2002年4月,一對康熙御用印章出現在北京的拍賣會上,當時這對印章的估價是80萬到100萬元之間,而成交價竟高達390萬元,這對印章就是用芙蓉石制成的。康熙的這對用漂亮的芙蓉石刻成的印章,用來紀念自己即位60周年。為此,他親自挑選了“戒之在得”四字,以提醒自己面對太平盛世還需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思想﹔“七旬精健”則寄托了一位老人對自己晚年健康的期許。

  除了康熙以外,清代其他皇帝皇后也都大量地採用芙蓉石作為璽印。帝王愛石,自然也帶動民間賞石的風氣,文人墨客莫不如此。清代郭伯蒼在《閩產錄異》中稱“芙蓉石,似白玉而純粹,玉不受刀,遜於芙蓉矣”。清代陳亮伯也說:“馬之似鹿者,貴也。真鹿則不貴。印石之似玉者,佳也,真玉則不佳矣。”著名書畫家龔綸在《壽山石譜》中稱:“芙蓉石溫潤凝膩,山坑之石無其比,名曰芙蓉,豈以類初曉之木芙蓉花耶。”著名金石書畫家潘主蘭一生吟誦壽山石詩很多,他92歲時賦詩吟芙蓉石道:“玉腕冰肌比石頭,躊躇總覺不相侔。藕尖白有芙蓉凍,麗質當推第一流。”民國張俊勛在《壽山石考》中評價芙蓉石“如西子不施脂粉,而意態淑真尤動人”。

  入手可親 耐把玩

  筆者最早接觸芙蓉石大約是在2000年。那個時候,玩石時間尚短,經驗不足,只是挑些便宜的印石買,當年買過的幾方便宜的芙蓉石都是新性半山芙蓉或鹼性芙蓉,拿回家后不上油則裂,上油則變色。數月后,看著自己買回來的寶貝跟當初截然不同的樣子,心裡非常懊惱,故相當長的時間裡對芙蓉石的印象並不太好。

  直到2002年,筆者在長春藏石大家鄭先生手裡購得一對老性的白芙蓉方章,才真正地體會到老性芙蓉石的美妙。這對白芙蓉方章,白中略微有些返青,章體不大,均為2厘米×2厘米×6厘米的小章,採用圓雕鈕頭,上雕一對貔貅,雕工圓潤,非常適合把玩。老性芙蓉,稍加盤玩,即油光四溢,發出溫潤、油亮的光澤。用手輕撫,宛如嬰之肌膚,脂嫩細滑,惟恐扶之有痕。筆者玩印石,重在把玩,而芙蓉石則以手感最佳、入手可親傲立於印石之林。在這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每當讀書疲倦之時,沏上一杯清茶,放上一曲音樂,打開錦盒,拿出這對白芙蓉,把玩一番,讓身心得以放鬆。這對白芙蓉愈加盤玩,就愈顯油潤,愈顯古朴,愈加寶光四溢。

  2006年秋季,筆者從長春一個石商手裡花兩千元高價購得一塊芙蓉石,這是一方將軍洞芙蓉,顏色是名貴的藕尖白,尺寸為1.8厘米×1.8厘米×6厘米,屬於一枚小印章,有明顯包漿,刀工古朴,給人以古舊感,燈光下,散發著難以言說的寶光。芙蓉石除“溫”之外,具備其余的五德,甚至在“凝、膩”之處還強於田黃。百年以上老芙蓉石的包漿(也稱皮殼)散發著幽幽的光澤,在筆者看來這也是另外的一種六德之“溫”。在這之后,筆者又陸續收藏了各種名貴的芙蓉石,如蠟燭紅、醉芙蓉、結晶芙蓉等,但是在這眾多芙蓉名品中,筆者還是最喜愛這方藕尖白。醉芙蓉、結晶芙蓉,非常漂亮,視覺感官上是一大享受,但是在觸覺上、在把玩上還是略遜於白芙蓉的。

  時時揣摩 品石性

  同樣是芙蓉石,自然也有高低之別。評斷芙蓉石的質地主要看是否為老性芙蓉。而鹼性芙蓉則絕不能玩,剛完工的鹼性芙蓉從外觀上看很漂亮,但是新手經常在這裡吃虧上當。

  所以新手玩“芙蓉”,一定要學會區分它們的質地。因為在漂亮的背后,隱藏著極大的陷阱,短則三天,長則半年,這種新性芙蓉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變得和剛入手時面目全非。如果你忽視了保養,當你再拿出來看時,你的寶貝上就布滿了裂紋,這種裂紋還不同於採石時炸藥崩出來的、能擠出油的裂紋,那種裂紋雖然嚴重卻並不難看,而這種裂紋從表面到肌理滿是白渣,醒目刺眼。當然這種白渣似的裂紋上油即可消失,如果你精於保養,經常上油,裂紋是看不見了,但是新性芙蓉和鹼性芙蓉第二個毛病就出來了——變色,慢慢地變成了棕灰色,行話叫做“透油”。對於這種不上油就裂,上油就變色的石頭,我們還是要敬而遠之。

  那麼如何判斷芙蓉石的石性是老性還是新性呢?依筆者的經驗,最好是親身經歷一下新性芙蓉的變化過程,在變化的過程中時時觀察、時時揣摩,這種切身的經驗體會比多少文字資料和多少圖片資料都讓人感悟至深。其實新性芙蓉和老性芙蓉的判斷是非常簡單的,行家裡手有時候用眼睛瞄一眼就能立刻分辨出來,根本無需上手。這一眼看的就是光澤、光感,新老對比,有個十天半月就能分辨出來。老性芙蓉質地緊密、密度高,燈光下看,是一種油潤的光澤。新性芙蓉密度低,質鬆,呈現的光澤發悶。這種光澤的對比,是非常容易掌握的,但是一定要親身感悟。

  芙蓉石在清代和民國時就價格不菲,愛好者偶得一方視若珍寶。可喜的是壽山石農在20世紀80年代末成功地在加良山半山開採出新的礦洞,在新性半山芙蓉中,夾雜有一些優質的老性芙蓉,偶爾還能發現一點質地達到將軍洞芙蓉的石頭,實在是當代賞石愛好者的福音,使我們能夠以較低廉的價格購得如此寶貝。但是連續二十余年的機械化、現代化開採,使得礦山資源日益枯竭,近幾年產量越來越少,原石價格也越來越高,即便不考慮其他因素(如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單單從產出量角度考慮,老性芙蓉的價格長期持續攀升也是必然現象。

  (本文作者 林 東)

(來源:長春日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