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搭滿腳手架的祈年殿。
祈年殿修繕完工紀念照。
▲查勘人員在祈年殿陡匾下留影,左二和左三是著名的古建筑專家林徽因、梁思成夫婦。
1935年5月9日,天壇圜丘壇開工,許多古建筑專家親臨現場。
▲古建筑專家在祈年殿屋頂上工作。
望燈杆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最初僅有一座,明崇禎年間增至三座。1914年袁世凱祭天時拆掉了南北兩座望燈杆,隻留下中間一座。1934年僅存的一座被大風吹折。圖為望燈杆未吹折時的情形。
海墁拆除工地。
1935年5月11日的《京報》上刊載著這樣一條消息:“文整會修天壇昨在圜丘台上行開工禮”。
天壇雖為明清兩代皇帝祭天之所,但經歷了八國聯軍的蹂躪,早已破敗不堪。1914年袁世凱復辟時,雖然曾對天壇稍事整飭,但由於管理水平有限,修理得非常潦草。上世紀30年代,天壇雖然已經辟為公園,但壇內用地被侵佔嚴重,建筑傾圮破敗,院落雜草叢生。往日恢宏、庄嚴的氣勢早已蕩然無存。此時,剛剛成立的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將目光集中到了天壇。
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1935年1月在北平成立,簡稱文整會。文整會是專門從事古建筑修繕保護及調查研究的政府機構。
經過招標,文整會委托當時在建筑界很有名氣的基泰工程司來承擔天壇修繕工程的測繪及修繕工作。基泰工程司的掌門人關頌聲在美國留學時,與宋子文、宋美齡交往甚密,且有廣泛的社會關系。這也是文整會及其事務處委托基泰工程司承擔修繕天壇工程的原因之一。
為了保質保量地完善天壇修繕工程的實施,文整會特聘朱啟鈐、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等古建專家,作為工程的技術顧問,楊廷寶則以基泰工程司總建筑師的身份指導工程實施的全過程。其間,梁思成與林徽因夫婦常常親臨天壇修繕現場。梁林夫婦和古建專家們在祈年殿頂上的留影,也成為人們對那次大修工程最直觀的記憶。風華正茂的林徽因面露微笑,心情大好。她曾說,自己是歷史上第一個踏上皇帝祭祀天地的祈年殿頂上的女人。
天壇文物修繕工程被分為八個修繕項目,即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及祈谷壇台面、祈年門、祈年殿東西廡及其圍牆、南磚門及成貞門、皇乾殿和外壇西牆,耗資達77萬元(法幣)。
在修繕圜丘壇時,施工人員將地坪翻開,剔除雜草與樹根,重做了三合土基礎,並將殘損石塊換掉,找出排水坡度,使整個圜丘壇的3034塊石面平整密縫。皇穹宇雖然在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過,但效果不佳。工作人員對梁柱、牆面等原有裝飾進行了彩繪,將柱子瀝粉貼金,牆面花邊紋樣照原樣補齊。同時,皇穹宇前的三闕門和圓形圍牆、琉璃、磚瓦等也一一精確磨制對縫。遺憾的是,1934年被大風吹折的望燈杆,因木料稀缺,未能修復。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祈年殿曾焚毀於雷火,此后清政府雖用了七年時間重修,而未能完成。此次修繕,施工人員從地面到寶頂搭起腳手架,先將屋面全部卸下,修整三層外檐。寶頂用銅皮焊成,磨光鎦金,套在雷公柱外,修理時工人鑽入寶頂,兩人在內操作,把歪斜的雷公柱修正,使寶頂端正地落在由大塊琉璃磚拼成的須彌座上。殿匾額經當時市政府同意,僅留下了“祈年殿”三個漢字,略去了滿文。此外,祈年門、東西配殿(木料均系楠木)和宰牲亭等建筑也修繕一新。
1936年10月,當天壇修繕完工驗收時,所有參與人員在祈年殿前留下合影,無不喜笑顏開。
本版圖文由崔勇提供(作者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
實習生鄧超超亦有貢獻。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