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存的大殿。
倒掉一半的殿牆。
還能看到精美的木雕。
這可能是南京“最破”的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的兩進古屋也是殘垣斷壁,搖搖欲墜。普德寺位於雨花台區西北方向的普德村,由於產權原因,周圍的地塊一直由企業管理。雖然文化部門趕制修復方案,但無奈“剃頭挑子一頭熱”。 揚子晚報記者 張可 文/攝
僅能看到精美的房梁木雕
金陵橡膠廠舊址,就是普德寺的所在地。若是向周圍居民問路時,往往是這種的回答——“那還有什麼寺,都已經是危房了!”在廠區傳達室值班的保安會提醒,“不是不給你們進去,反正自己小心,后果自負啊。”
見到普德寺的“真容”,就會發現,他們說的不無道理。在一人多高的雜草叢中,有兩座房屋,位於前方的一座,因為大門不見蹤影,可以走進去。另一座無法進入,但外觀上也非常殘破。“這是原來普德寺四進大殿之一。”省第二師范學院的青年歷史文化學者宋政澔博士說。在殿中,殘存有6根圓柱,梁木上雕刻著精美的花紋,有雲龍紋、纏枝花紋……
除此就盡是破敗:殿堂的建筑垃圾,四面牆中一面也已經塌掉一半。太陽照著滿是漏洞的屋頂,透出點點光斑。而另一面牆,則顯示它曾經作為廠房的痕跡,上下刷成兩色,被打上了鐵框窗戶。這就是1982年被列為南京市文保單位普德寺的現狀。
修復費用至少“百萬級”
建國初期,普德寺被用為金陵橡膠廠的廠房。這可能就決定了古剎曲折的命運。后來,橡膠廠改制,被浙江一家企業收購。根據文物法規,這家企業同時也應接過管養、維護普德寺古建筑的任務。“我們現在的態度就是少算舊賬,抓緊做事!”雨花台區文化局一名負責文物的工作人員說。他告訴記者,對普德寺,正在趕制修復方案。主要思路是“修舊如舊”,同時劃定好古物周邊的“控制紅線”,保証修復完成后,市民再來普德寺,不會“這麼難找,這麼難進”。他還表示,方案一旦通過市裡的審核,修復就立即開始。如此體量的修復工程費用至少百萬級,將會“督促”相關單位落實責任。
學者希望復建后能再現香火
宋政澔博士一直在關注“普德寺問題”。他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因為普德寺位置較偏,位於南郊,對“利”字至上的企業,投資修復沒有吸引力。“但對於文物,不能把經濟利益放在首位。”他說隨著老一代人離去,普德寺就將真正地消失。
他還認為,普德寺修復好后,最好的利用方式,就是重振名剎的風採,恢復這裡的香火氣。“如果修好后,將它變成飯店或是商業會所,就完全蛻變成一個空殼,失去了其歷史氣息和宗教氛圍。”宋政澔說,“用來做公益演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諸如竹刻、古琴、昆曲等技藝傳習,也不失為一個辦法。但最好是恢復成寺廟,還原它的本真。”
鏈接>>>
普德寺始建於南朝梁,明代皇帝下令重修,有“敕賜古剎”之名。主要建筑有金剛殿、天王殿、左右鐘鼓樓、左右碑亭、大佛殿、左觀音殿、右輪藏殿、西方殿、左伽藍殿等,現已無存。原五百鐵羅漢,在日軍侵華期間被盜三尊運往日本,后以泥塑取代。1958年“大躍進”時,悉數被煉為鋼鐵。大鐵佛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