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內地電視綜藝節目從"翻唱"到"原創"還有多遠?

2014年03月06日09:33    來源:深圳特區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內地電視綜藝節目從"翻唱"到"原創"還有多遠?

《中國好歌曲》選手

《出彩中國人》

《國色天香》

  原標題:從“翻唱”到“原創” 還有多遠?

  經歷“山寨風”、“引進熱”后,內地電視綜藝節目迎來原創節目新高潮

  “翻新”別人的節目,“翻唱”別人的歌曲,是內地綜藝節目從未停止被詬病的症結。時針指向2014年,綜藝熒屏的格局悄然發生著可喜的改變。從央視大力推出原創音樂真人秀《中國好歌曲》開始,“原創”二字迅速成為熒屏關鍵詞,短短兩個月時間各大衛視已經推出了10多檔自主研發的新節目模式,軍旅類、戲曲類、美食類、體驗類、喜劇類……全年的類型和數量更有極大提升。

  從2004年《超級女聲》掀起的“山寨風”,2010年《中國達人秀》開創的“引進熱”,到2014年“原創潮”的全面爆發,內地綜藝節目用10年的時間經歷了初步轉型。然而,自主研發的節目究竟該裝載什麼樣的文化內核才能保有長久的生命力?什麼樣的原創產品才能擔當起中國文化對外輸入的重任?中國電視真正走上原創大道的障礙又有哪些?

  A

  沒有原創,“好歌手”們就成了無源之本

  去年,30多檔引進版權綜藝節目井噴的戰況猶在眼前,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幾乎所有“國字號”節目如《中國最強音》、《中國夢之聲》、《中國星跳躍》均購自海外版權,尤其音樂類節目全是“翻新”、“翻唱”。中國電視機構並為此付出了昂貴的版權費用,然而能達到收視預期的寥寥無幾。

  最早提出“好歌曲”創意的著名音樂人劉歡因而思考一個最致命的問題:“這麼多歌唱選秀節目出了好歌手,如果原創沒有跟上的話,他們就成了無源之本,往下怎麼辦?隻有發掘原創人才、激發原創熱情,才能刺激中國流行樂麻木已久的神經。”對中國音樂市場的責任感,讓當時擔任“好聲音”導師的劉歡向制作方提出了以原生節目推動音樂原創力量的想法。“既然電視成了推歌手最強有力的工具,為什麼不能成為推動原創歌曲的有力工具呢?”

  隨著引進模式節目進入中國市場,中國電視制作團隊開始熟練掌握國外真人秀節目的制作手法和理念,這成為原創節目最重要的基石。《中國夢想秀》總策劃杜昉說:“就像改革開放初期引進國外生產線帶動了整個中國制造業發展,我們做引進模式就像在‘補課’,實際上是對中國電視人專業化細分過程中的培訓。通過全程紀實的方式真實記錄舞台上下發生的一切,並通過精良后期剪輯將節目呈現在觀眾面前,這和過去中國以精確流程、導演策劃設計為主的傳統綜藝錄制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制作理念。”

  “排名前十的海外模式基本都被引進了,這意味著我們再去購買可能會遇到不那麼有把握的,風險成本會很高。”因引進《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而聲名鵲起的燦星傳媒宣傳總監陸偉坦率地告訴記者。

  還有一大“推手”則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去年10月,總局下文規定每家衛視每年新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超過一個。這樣一來,研發原創節目就成為各大衛視的共識。

  B

  有無“寶典”不重要,文化內核才是關鍵

  在與成熟海外模式PK中,原創節目因不存在文化差異而有著天然優勢:比如在去年殺出的“黑馬”《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大型漢字文化節目從形式到內容都蘊含中國文化特色,《快樂大本營》更以17年的跨度成為內地最長壽的綜藝節目。從制作成本來看,原創也省去了一大筆版權費:比如“好聲音”和“好歌曲”制作費相差無幾,但前者每季版權費都高達350萬元。

  然而原創節目又有顯而易見的“短板”。眾所周知,經歷市場考驗的海外模式有著一整套完備的“制作寶典”,對核心主題、選手和評委選擇標准、剪輯思路、舞美燈光等所有細節都有詳盡解釋。然而原創就意味著“連石頭都摸不著”,連賽制都可能隨時被推翻。

  比如“好歌曲”第二階段,原來導演組定的賽制是讓8個選手進行車輪戰。但擔任導師的劉歡認為“讓民謠和搖滾在音樂上比是說不通的”,於是錄像前幾天才確定8首歌放在一起衡量。然而審美上的先入為主讓導師在第二階段的任何改編都很難討巧,劉歡大刀闊斧改編了霍尊的《卷珠帘》就引發不小爭議。

  然而這無礙“好歌曲”成為當下最火的綜藝節目之一。“如果沒有以推動作品為目的的節目,2014年的熒屏上將全部翻唱著20年前的經典,這對中國樂壇是一種羞辱。”資深媒體人、福田區音協主席劉洋說,從“好歌曲”誕生的新歌,為原創音樂的可持續發展、為節目本身都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另外一個例子是《國色天香》對流行歌曲進行戲曲化改編,18位明星將流行歌曲用京劇、評劇、豫劇、越劇等六大曲種新唱腔再度演繹。幾期節目播后極具顛覆性的“歌改戲”到底能否成就經典引來一片爭執,不少觀眾認為很難傳唱,限制了節目的生命力,但於魁智、小香玉等戲曲大腕都力挺,認為其無論爭議多大都能讓傳統戲曲吸引更多年輕人。

  什麼樣的原創才算好節目?復旦大學教授陸曄的話很有代表性:“所有成功的綜藝節目都不是單純的娛樂,當中都蘊含文化內核,講述中國人在社會轉型期中最關心的核心命題,在普通人所能感知到的生活情境中生產正能量。”

  C

  “山寨”與“跟風”,將折短原創節目生命力

  雖然創新的重要性已經引起了電視人的警覺,但原創模式被詬病的兩個突出問題,一個是“山寨”,一個是“跟風”。

  比如同樣是選拔達人類的《出彩中國人》,和引進了5季的《中國達人秀》如出一轍,《人生第一次2》則與去年韓國引進版權的《爸爸去哪兒》高度相似。即使是“好歌曲”,第一階段的盲選也與“好聲音”有八分相似。莫非,打著原創旗號的綜藝節目又重回“山寨”之路?

  “即便在電視業高度發達的歐美國家,相似類型的節目是原創還是山寨迄今為止也爭議不斷,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真正好的原創節目才能在競爭中居於領先地位並保持旺盛生命力,市場和觀眾會做出選擇。”陸偉對這點並不擔心,他認為說到底還是模式框架下必須植入中國式的文化內核。“這個文化內核可以和宏大的情感與價值觀相關聯,也可以和朴素的平民情感相關聯。”

  而更讓業內人士擔憂的是“跟風”。今年各大衛視蜂擁上馬了10多檔喜劇類節目,《超級笑星》、《我為喜劇狂》、《新笑林》、《笑傲江湖》……喜劇的特點決定了包袱都是“見光死”,第二次演就抖不響了,真正能“笑到最后”的節目究竟能有幾個?

  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昨日在兩會上就提到,中國的綜藝節目普遍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導致韓劇一進來就佔據了年輕人全部視線,否則外來文化隻會起到豐富眼界的作用。

  “電視台數量過多、競爭激烈造成跟風者多,同時,在一個習慣模仿的國度,創新和版權始終未能得到相應的保護,這對於甘於寂寞進行原創的人而言是致命的。”清華大學教授尹鴻把原創節目的隱憂指向了現有的電視節目生產體制。

  看來,從“翻唱”、“翻新”到真正走上“原創”之路,中國電視要走過的路還有很長。

(來源:深圳特區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