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關於“常用吳語字”的帖子在網絡上熱傳。帖中包含“箇”、“齆”、“骱”等生僻字,翻譯成蘇州話則耳熟能詳。不少蘇州網友表示“震驚”:“沒想到我們日常提到的蘇州話中的詞是這麼寫的啊!還真不認識呢!”帖中還介紹字的用法和涵義,不少網友直呼:漲知識!記者 蔣心怡
齆、戥、潷,這些字你認識嗎?
帖中介紹的漢字都以識字卡的方式體現。如“齆”這個字,帖中注明漢語拼音的讀法為“weng”,吳方言的讀法為“on”,是“鼻塞”的意思。還配有俏皮可愛的例句解讀:有點齆鼻頭喔,阿是傷風咧?
又如“戥”分量的“戥”,漢語拼音為后鼻音“deng”,吳語讀音為“den”,意思為“以手托物,以審其輕重”。舉個“栗子”:戥戥分量差不多。
網友把帖中近30個字匆匆掃視,發現幾乎沒有認識的,但仔細讀完旁邊的注解,又發現這些字在生活中很常用,甚至有的為俚語,很地道。如“潷”這個字,吳語發音為bie,是“擋住容器中的固體,使液體流出”的意思。比如想把鍋中的湯單單盛出時,可以說“拿湯潷出來”。
1988年出生的小娘魚李敏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讀完這些,她羞愧難當。她說:“這些土話,雖然能聽懂,但我們都不怎麼說了,現在看到,覺得好親切。我們這一代80后講蘇州話時大多只是感覺把普通話翻成蘇州話。比如斫柴,砍柴的意思,土話裡斫念zuo,砍的意思,我們現在隻會說劈柴﹔齆鼻子,我們也隻能首先想到‘鼻子難過’,具體難過到什麼程度,還是土話准確。”
方小姐是東北人,在蘇州生活多年,但這些方言字還是頭一回看到。她說,雖然大部分聽到過,但這回第一次看到是這麼寫,這麼用的。“看來方言之間確實有很大區別。比如潷湯,我們說篦湯,藏起來,蘇州話會說囥起來,在我們那,就說擱起來。”
蘇州話是生活語言,也是文學語言
然而,不少網友也反映,其中部分字的蘇州話發音標注得並不准確。如“隑”這個字,是靠的意思,如“隑”了牆頭上。卡片標注蘇州話發音為gie, 但眾多網友評論說可能是“ge”或“gei”更能讓人讀懂。但不少網友也坦言,若要把這些字的蘇州話發音翻譯成漢語拼音,著實有難度,畢竟不是每一個字都能找到對應的聲母和韻母。
“就比如我們蘇州人說湯溢出來,會說潽出來,但其實這個字沒法注音。感覺是靠氣流帶動嘴唇的震動。當然,我們有時真會聽蘇州人跟外地市民說‘扑出來’,就是一種蘇州普通話吧。”蘇州科技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汪同學說。
據蘇州科技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授介紹,吳語中的方言字之所以能找到匹配的漢字,是因為蘇州話不僅是生活語言,也是一種文學語言。它隸屬於吳語,長期以來是吳語的代表方言之一,在歷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且以軟糯著稱,素有“吳儂軟語”之稱。
“就比如我們熟知的陸文夫,他是個文學大家,也大方地把蘇州方言字直接引用在文章中。《人與城》這篇文章中寫道:蘇州人形容此種辛勞有句土話,叫“勿停格爬”。修建房屋叫爬房子,做家具叫爬家什,侍弄盆景叫爬盆景。一家一戶地爬,一代一代地爬,便爬出了一個美麗的蘇州城……這裡面,爬,就是個方言字,表示‘忙活’,勿,也取蘇州音,表示‘不’。”
專家稱,吳語,除了包含蘇州話,上海全境、浙江全境、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北一角等130多個縣市都在使用,它的語音、語調、語境和普通話差別大,詞匯和語法獨特。它連讀變調的發音特征是另一個與其他各方言的重大區別。“都說寧願聽蘇州人吵架,也不願聽寧波人說話,尤其女孩子拖個調,轉個彎,感覺特別嗲。”市民張先生說。
(來源:中國江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