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李浴曰之子出版的《李浴曰全集》 韓勝寶攝
中新網蘇州3月6日電(記者 韓勝寶)美國世界兵學社今年初發行民國兵法第一人李浴日著的《政略政術》,編輯委員會成員由美國麻州李浴日次子李仁雄、美國馬州李浴日三子李仁繆和中國雷州李龍擔任。全書分一般篇、計知篇、領袖篇、集團篇、用人篇、制敵篇6篇共94章,約一萬字左右。初稿大概是1933至1937年李浴日在日本留學時完成的,1955年去逝之前做過修正。
台灣交通大學南加州校友長青會會長張孚威在序言中表述說,李浴日將軍是中國近代著名軍事理論家,與蔣百裡、楊杰同為中國近代軍事巨擘,馳名海內外。《政略政術》一書內容雜採易理的變,儒家的仁,法家的術,道家的虛柔,墨家的尚賢,戰國的先,兵家的無常,是中國千年文化之集大成,不可多得的好書。李浴日將軍上世紀七、八十年前有此高瞻遠矚,古為今用,與時遷移,隨物變化的眼光及廣大胸懷,更是我輩必須學習之處。
李仁雄編者前言中寫道,1950年先父將其所收集的中國兵學書籍,放在一個箱子裡從大陸帶至台灣的。他過世之后,先母舍不得丟棄它們,1976年又把它們帶至美國,存放在我家裡。2013年初,我們兄弟決定出版為紀念先父的《李浴日全集》,主編要我再找些先父的書信手扎時,讓我想起了那箱收藏。再度檢閱它們時,赫然的發現了此書的原稿。
李仁雄稱,本書的原稿是先父用毛筆字寫在稿紙上的,從未公諸於世。他在留學日本期間,看到日本軍國主義的強大和列強對中國無情的侵略剝削,因而專注在軍事、兵學方面的研究,希望以軍事上的建設去抵御外侮、鞏固國防為優先。回國之后就積極的加入了中國抗日戰爭的行列,以闡揚中國固有兵法,介紹列國最新兵學,造成文武合一風氣和提高抗日戰士斗志為己任。即使在國共對抗期間,國內外的氛圍亦是以軍事為主,此稿就被擱置於一旁了。
本書一般篇充滿了《孫子兵法》的智慧謀略,從章節標題上就顯而易見:第1章智、仁、勇,第3章奇正相輔,第4章權謀詐術,第5章斗爭象水,第6章仁師義戰,第7章防患消禍,第9章誠與術,第10章機動,第11章知所變通,第14章組織、作勢、造形,第15章自強與任勢,第16章掌握先機,第17章敗中求成,第19章謹言慎行,第20章利害相生,第21章死生度外,第23章變是常理。
計知篇則體現了孫子的先知思想:動莫大於不意,謀莫大於不識﹔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終。知則必先知己知彼,以至知時。知己者,知我之虛實也。知彼者,知敵之虛實也。知時者,知環境時勢也。由知而計,依計而行,是行不失於盲動矣﹔夫計劃仍有如此變動,此為吾人不可不先知也﹔見微知著,見此知彼,見真知偽,見止知動,以至於無所不知﹔秘密之所以存在者,基於彼一切之秘密也。故破之極難。然亦非無法。其法在於先知﹔因敵制宜 水流無常形,制敵亦無常策。策而至於常,敵必知之。敵知之,是我不能制敵,反而敵制我也。故善制勝者,無留戀,不拘泥,唯因敵之變化而立策以制之,是謂之神。
值得關注的是,在該篇第六章歸納了43計:美人計、苦肉計、迂回計、色圍計、孤立計、稱病計、托宴計、詐降計、震駭計、遷延計、逃避計、空城計、勇示怯計、智示愚計、富示窮計、強示弱計、近示遠計、用示不用計、先親后離計、先與后取計、先散后集計、先危后安計、親而離之計、卑而驕之計、佚而勞之計、借此制彼計、虛結金蘭計、政略結婚計、因糧於敵計、逐個擊破計、以毒攻毒計、聲東擊西計、遠交近攻計、宗教利用計、鬼神假托計、調虎離山計、借尸還魂計、移尸嫁罪計、登高去梯計、破斧沉舟計、狡兔三窟計、堅壁清野計、將計就計計,其中許多計謀都出自《孫子兵法》。
領袖篇彰顯了孫子的“為將之道”:思慮、用人、指揮、應付﹔領袖之危,猶豫不決、自恃而不好謀、舉棋不定、親小人而遠賢人、賞罰不公、不正已,任下放恣﹔領袖之六強六弱,度量寬宏、開誠布公、廣攬人才、愛護同志、努力求知、歡迎忠言,勇於改過,此謂之六強也﹔不舍小過、用人不專、僥幸得失、事后多悔、吝嗇金錢、溺於不良嗜好,此六弱也。大凡領袖知古,亦須知今,知政治,亦須知軍事。
集團篇提出籌劃、賞罰、增進效率、對外斗和﹔集團之生存力為感化力、強制力和經濟力。集團之七害為陰結小組,肆意傾軋﹔專講是非,以私動眾﹔竊取機密,私通敵人﹔談相算命,妖言惑人﹔見害巧避,見利先爭﹔寅緣運動,納賄害公﹔視上若閑,工作敷衍。一個集團,既須有健全之首腦,亦須有忠純之手足,此易明之事也。善斗者,善用其主,亦善用其佐。佐者,因主而用之也。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兵眾孰精,機械孰良,天地孰得,內部孰固,財政孰足,生產孰富也。合此八者而比之,吾知勝負矣。
用人篇倡導孫子的“擇人任勢”:知人之法,知人難,有知之才,知之法,則不難。夫用人者,用其忠,用其才也。全才難得,苟有一藝一技之長,均可用也。而最關重大者,莫若其忠。適材、適地、適時 用人貴乎適材適地。故善用人者,必隨時物色新的人才。用人之術、使人之法、分合之術、栽培新血 欲圖大舉,誠以下層力量,乃上層之基礎,如樹之於根,若水之於源。基礎固,是攻守得矣。
制敵篇通篇貫穿孫子的“克敵制勝”:認清敵友者,斗爭之大事也。先立於不敗之地 實可以破虛,虛亦可以破實。制勝之道,不能即取,即須待機。然必先治已。是故以靜待躁,以勇待怯,以佚待勞,以正待邪,以治待亂,此致勝之道也。避實擊虛,敵之攻我者,避我之強,沖我之弱也。亂而取之,政爭之要。衢地合交,方與敵爭。非利不足以取之,非用不足以滅之。學會因時與敵、克敵之法 、亂敵之法 、分化敵人、善用外交 、以謀取勝、敗裡求生。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