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茶具中,紫砂壺歷來是文人墨客喜愛的賞玩之物,一些出自名家之手、做工精良的紫砂壺,泥金等價的個例並不少見。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喝茶人群的增多,培養出了一大批紫砂壺的收藏愛好者,收藏茶具已經成為許多人的愛好。
明清紫砂壺風格大不同
據了解,紫砂壺起源於宋代,到明代異軍突起,清朝康乾盛世時,紫砂壺的制作、鑒賞與收藏達到一個高潮。最初,受生產技術和審美觀的影響,紫砂壺的制作手法和工藝都比較粗糙。到了清代中期,社會經濟進入繁榮時期,紫砂壺也進入其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我們通常所見的紫砂壺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不帶裝飾的光貨,這種壺是最見設計者功夫的作品﹔第二類是仿動物、植物的花貨﹔第三類是筋紋造型,其特點是在光貨的基礎上有各式的棱角,多在嘴和把手處出筋。早在明代,紫砂壺的造型式樣較少,多為圓形、筋紋形,風格古拙。到了清代初期,紫砂壺造型出現了專供宮廷、皇家使用的精工細琢的宮廷壺,造型多以自然形和幾何形為主。
在採記中記者了解到,一些民間實用型壺類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瓏。清末及民國初期的紫砂壺造型增多,附加的裝飾也多,多以仿古代名家為主,在形式上沒有太大的創新。而明代的紫砂壺表面無光澤度,到了清代,泥料澄煉工藝總體有所提高,出現了紫砂細泥。
拍賣創新高收藏也看好
2008年中國嘉德秋拍,開辟了第一場紫砂壺的專業拍賣,與十年前相比,宜興紫砂壺的價格翻了幾十倍,現在有些當代名家的作品已經能拍出幾百萬元的高價。市場最好的時候,2010年,由顧景舟制、吳湖帆題書畫的“相明石瓢壺”就拍出了1232萬元﹔2011年,顧景舟所制“提璧組壺”創造了1782.5萬元的高價,刷新了紫砂拍賣的世界紀錄。
從2008年到2011年,紫砂市場慢慢走向瘋狂。經過了2011年的市場高點后,從2011年到2013年,受大環境的影響,紫砂市場逐漸回歸理性、成熟。
紫砂壺在拍賣市場的行情看漲,被稱之為有收藏價值的“古董”,特別是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紫砂壺又因為其泡出的茶色澤透澈,香味純正,受到很多愛茶人士的追捧,不過由於過度開採,紫砂越來越少,紫砂壺就顯得特別珍貴,正因此,紫砂壺一般都是名家名作,純手工制作,沒有相似做工又相同形狀的紫砂壺。收藏家喜歡收藏紫砂壺也是由於其具有惟一性。
好壺要看工藝更要看胎質
人們收藏紫砂壺大致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追求經典的壺型,講究的是工藝﹔一個追求的是個性,講究的是創意。一位長年把玩紫砂壺的藏友劉衡告訴記者:好紫砂壺如果去掉蓋子,茶壺嘴、壺柄及茶壺口一般是在一個水平面上。也就是說,如果將茶壺倒轉放平,基本上是可以和水平面保持一致的。如果將壺中水倒出,手按住茶壺蓋的小孔或流口,水如果涓滴不出或壺蓋不落,就表明是一把好壺。
此外,一件好紫砂壺,必須同時具備3個主要因素:美好的結構、精湛的制作技巧和優良的使用功能。所謂美好的結構,是指壺的嘴、扳、蓋、紐、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精湛的技藝,是評審壺藝優劣的准則﹔優良的使用功能,是指容積和重量的恰當,壺扳的便於執握,壺的周圓和縫,壺嘴的出水流暢。同時要考慮色地和圖案的脫俗和諧,理趣結合。
除了光澤之外,還要看泥料質地是否夠細膩,胎質好不好。如果是調砂泥料,那還要看裡面的砂調得是否夠均勻,在整體的觀感上是否協調。好泥料看著舒服,摸起來也舒服,手指撫摸,沙沙的卻又毫無阻滯之感。總之歸結為一點,好泥料看起來要“潤”。而且好泥料的透氣性也要很突出,紫砂壺的好處之一是能“裹住香氣,散發熱氣”。“測試的方法也很簡單,將壺內注滿開水,把水倒掉,然后看壺內表面收干的速度如何,通常情況下,透氣性越好,干得越快。”劉衡說道。
本報記者 賀淑寧
(來源:山西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