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史景遷的中國之旅:25年前首次公開亮相(圖)

2014年03月08日09:07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史景遷的中國之旅:25年前首次公開亮相(圖)

史景遷,圖片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提供。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史景遷這三個字在中國的文化圈裡變成了個流行詞。大概史景遷自己也沒有想到,此行的第一次公開亮相,就為自己吸引來了如此多的粉絲。2月28日,原定在北大一間能容納180人的教室舉行的講座被迫轉移至另一間有380個座位的大教室,但仍無法滿足蜂擁而來的人潮。這是一場關於沈福宗的講座,到場的人裡知道他故事的並不多。

  這是一趟被排得滿滿當當的行程,即便是史景遷在大陸的主要出版方,也隻有本周日可以安排史景遷的行程。剩下的時間他被各種不同的活動包圍著,甚至有一些看上去和他實在不搭邊。接下來,這位78歲的學者還要前往中央美院、四川大學、西北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整個的行程跨了中國的東西南北,歷時近一個月。

  25年前的首次公開亮相

  1989年,應樂黛雲之邀,史景遷首次來中國講學。樂黛雲回憶當時的初衷時說,當時覺得跨文化的交流比較重要,不應僅僅局限於比較文學,所以邀請學者來講學,包括詹姆遜和史景遷。

  在有據可查的資料裡,史景遷第一次在中國大陸進行公開演講可以追溯到25年前。時任北大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的樂黛雲邀請史景遷來到北大,一連進行了八場演講。樂黛雲是1981年、1982年在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史景遷的《王氏之死》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認為其中以小事介入大歷史的講述方式在中國學術傳統中很少使用,給了她很大啟發。幾年后,樂黛雲就邀請史景遷來北大講學一個月。對於史景遷前來教學的貢獻,樂黛雲認為是啟發不同文化要互看,從而造成一種張力,即便是在互看的過程裡被誤解,也能開拓人的思想。

  40年前的第一次踏足

  導師向史景遷推薦了澳洲的明清史專家房兆楹,他立即趕到堪培拉國立澳洲大學向房兆楹拜師,一待就是三年。

  25年前在北大的演講並不是史景遷第一次來中國,再往前15年,他作為耶魯大學代表團的成員來到了中國大陸,那是1974年,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三本著作《中國的皇帝:康熙自畫像》。其實早在上世紀60年代,史景遷已經來到過香港,后來他研究生期間的一些工作則是在台灣完成的,他從台中開始出發,后來又到了台北。等到之后有機會來大陸時,他去了北京、上海、雲南、廣西等地,其中一些地方他是循著自己書裡的內容找過去的。

  史景遷的背景很有趣,一個英國人在美國研究中國。其實在他23歲來到美國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漢語,也不了解中國。1936年史景遷在倫敦郊區出生,在劍橋大學畢業后,他成為耶魯大學的交換生。來到美國前,史景遷把自己想學的東西都寫了下來,這其中有一個名詞,就是“中國”。當史景遷拿到碩士學位時,他的導師芮瑪麗問他是否願意學習中國歷史的博士課程,他回答“當然好”,“那時的中國對我們來說是個謎,我們真的不知道那裡發生了什麼,西方人一點也不了解中國,有很少很少的人知道桂林、廬山,當時作為西方人來說完全不了解這麼大的一個中國的歷史,在我看來有可能是悲劇性的。”謎一樣的中國激發了史景遷發奮學習漢語,練習寫繁體字,修習更多有關中國歷史和文化方面的課程。

  導師芮瑪麗的經歷很特別,她是費正清的學生,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時,她曾經坐過日本人的監牢,1945年被釋放時,她沒有回美國,而是去了延安,因為她想知道中國共產黨是怎麼一回事。在收集了很多研究資料后,芮瑪麗和丈夫一起回到了美國。講起芮瑪麗的經歷時,史景遷說自己應該算是費正清的徒孫。

  在跟隨芮瑪麗學習了幾年之后,史景遷對明末清初的歷史興趣尤其濃厚,導師又向他推薦了澳洲的明清史專家房兆楹,史景遷立即趕到堪培拉國立澳洲大學向房兆楹拜師,一待就是三年。就是在和房兆楹學習的時候,史景遷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當時老師給他起了這個中文名字的時候,史景遷覺得這個名字太高了不敢用,老先生寬慰他說,在漢族裡確實有“史”姓,用了無妨。“現在我看到這三個字,就想起我的老師。”史景遷說道。

  近半個世紀前的第一篇研究文章

  不喜歡史景遷的人認為他的作品缺乏分析和論証。據說當年錢鐘書訪問耶魯時,就私下稱史景遷為“失敗的小說家”。

  1965年,史景遷以一篇題為《曹寅與康熙皇帝》的論文拿到了博士學位。為了寫這篇論文,他對康熙和18世紀初期的中國歷史進行了深入研究,“在這個過程裡,我發現資料多得超出我的想象,我意識到可以利用它們來更深入地理解康熙,來從內部建構康熙的思想。”在這篇論文的基礎上,史景遷在1966年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同名著作,而在研究康熙時多出來的資料,使他在1974年完成了《中國的皇帝:康熙自畫像》一書。

  《中國的皇帝》是史景遷的第三本著作,他在裡面的大膽嘗試為他贏得了贊譽的同時也得到了不少反對的聲音。在研究時史景遷發現,康熙在不斷使用“朕”這個第一人稱代詞,當時他就在想“為什麼不能讓康熙自己來重新體驗他的帝王人生呢?為什麼要不斷說‘康熙這樣想’、‘康熙今天病了’,而不是由第一人稱直接講述。”這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史景遷將之付諸實踐。這樣的寫作方式讓喜歡的人覺得這是理解傳統中國的很好方式,但是不喜歡的人則認為史景遷的作品缺乏分析和論証。據說當年錢鐘書訪問耶魯時,就私下稱史景遷為“失敗的小說家”。

  不管史景遷的寫作方式是成功還是失敗,經過多年的研究他無疑已經成為了著名的中國史研究專家。如今他和妻子金安平住在離耶魯校園不遠的小鎮西黑文,他們的園子安靜並美好,涼亭被紛繁的花葉簇擁,會客廳門廊的牆上挂著張充和的墨跡。

  再過半個月,史景遷和妻子就又可以回歸這份安靜和美好了。

  史景遷趣聞

  1

  史景遷的名字起得很有意思,“史”除了暗合他的姓氏的發聲(SPENCE)外,名字的主人打交道了一輩子的學科歷史也是同一個字﹔而“景遷”,就是人與自然之景的變遷,而中國司馬遷的名字裡也有個“遷”,史景遷很崇拜司馬遷,希望自己也能成為這樣的史學大家。

  2

  雖然在美國生活多年,但史景遷這個英國人卻不肯加入美國籍,有人問過他原因,他反問道“我為什麼要背叛莎士比亞?”

  3

  兒時聽故事的經驗對史景遷來說很重要並難忘,他還記得在寄宿學校裡,孩子們晚上關燈后會互相講故事,彼此之間以故事相聯系。在深夜裡避開了門衛,就好像避開了國家、法律和秩序,當燈關掉時,大家有了一種新的光——自由。

  4

  在回答“到目前為止,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什麼”的問題時,史景遷回答說“有時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留給別人來回答,讓他們來做決定。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我竟然寫了這麼多。對我而言,時間似乎是一場戰斗。

  【延伸閱讀】

  妙筆生花史景遷

  (文,鄭培凱 鄢秀,為《史景遷文集》總序)

  史景遷(Jonathan Spence),他最大的貢獻就是以優美流暢的文筆,把中國近代錯綜復雜的人物與史事,通過嚴謹的歷史考証,參照專家的鑽研成果,以“說故事”的傳統歷史方法,娓娓道來,讓西方讀者“撥開雲霧見青天”,對中國的歷史經歷有了“感覺”。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之后又連續出版了《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太平天國》、《王氏之死:大歷史背后的小人物命運》和《大汗之國》。《胡若望的疑問》和《曹寅與康熙》也將於本月推出。

(來源:新京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