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下南洋”: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的艱辛歷史

2014年03月10日09:26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下南洋”: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的艱辛歷史

  劉平

  編輯同志:

  不久前,我曾在央視斷續看過一個紀錄片《下南洋》,片中廣大華人華僑百折不撓、頑強奮斗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可否請史學家撰文介紹一下晚清中國人“下南洋”的整體情況?當時出現“下南洋”移民浪潮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評價“下南洋”這段歷史?謝謝。

  西城區讀者 劉默涵

  2014年2月

  本刊特請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平同志作答。

  何謂“下南洋”

  東南亞與中國山水相連,自古以來便是東南沿海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早在秦漢時期,即有海商進入東南亞的記載。唐宋時期,中國海商遍布東南亞沿海地區,人口往來頻繁。15世紀初,爪哇、蘇門答臘等地出現華人聚居區。明中后期,政府多次發布禁令限制出海,但由於海外貿易的興盛,前往東南亞的人口依然有增無減。然而,真正形成規模並影響至今的移民活動,則是近代以來稱為“下南洋”的移民潮。

  南洋包括今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11國。在中國文獻中,這一地區先后被稱為“南海”、“西南海”、“東西洋”,清代泛稱“南洋”,后沿用至20世紀中期。

  近代之所以出現“下南洋”移民浪潮,有深刻的歷史原因。17世紀以降,西方殖民勢力開始進入遠東地區,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國家先后在東南亞開辟商埠,將遠東地區納入世界殖民貿易體系。開發東南亞急需大量勞動力,而非洲黑奴貿易在18-19世紀之交已經衰落,西方殖民國家開始把眼光投向人口眾多的中國,頒布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華人前往東南亞。就國內而言,閩粵自古以來便是海上貿易、對外移民活躍的地區,“閩廣人稠地狹,田園不足於耕,望海謀生”。鴉片戰爭前,“下南洋”的華人以經商謀生者居多,當時東南亞華人已有150萬之多。

  “下南洋”的兩次浪潮

  晚清時期,清政府被迫簽訂種種不平等條約,包括允許西方在東南沿海招募華工,因為應募者要訂立契約,名為“契約華工”,俗稱“賣豬仔”、“當苦力”。由此,“下南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其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860年代至20世紀初,出現以華人勞工為主體的海外移民潮,即苦力貿易階段。1860年代,在經歷太平天國、兩廣洪兵起義和廣東土客大械斗之后,東南地區滿目瘡痍,時值美洲發現金礦、東南亞種植園經濟發展,各國紛紛設立招工公所,飽經戰亂的閩粵人民引頸以望。洋行、公所通過雇佣“客頭”(豬仔頭),將貧民誘至“豬仔館”,簽訂契約,以出國后的工資為抵押,換取出洋旅費。當時甚至還有使用欺騙、綁架手段掠賣華工的現象。數十年間,僅東南亞地區就有大約200萬華工前往,主要集中於中南半島的種植園和印尼等國礦山。契約華工深受“豬仔館”和船主的非人待遇,招致華工反抗與各界輿論質疑,迫於內外壓力,各殖民國家相繼出台改善華工狀況的條例。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禁止販運“豬仔”與保護華僑的法令,苦力貿易終結。這一時期也有部分華人以自由勞工的身份前往東南亞從事商業、手工業與農業活動。

  第二階段:從20世紀初到1950年代初,是“下南洋”的高峰時期。20世紀前期,中國國內兵連禍結,戰火不斷,而東南亞則得到殖民宗主國的扶持,除了傳統的種植園、採礦業外,鐵路、航運、金融、制造等新產業也獲得空前發展,急需熟練勞工,僅1922年-1939年間,從廈門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過500萬。日軍侵入東南亞后,打壓華人社會,大量華人回遷國內。二戰后,遷往東南亞的華人大幅減少。新中國建立后,持續數百年的“下南洋”移民潮基本停止。

  “下南洋”自明代中葉開始,在1950年代戛然而止,持續近300年。俗話說“海水到處,就有華人”。海外華人華僑的總數,目前比較認可的數字是3500萬,80%分布在東南亞,其中印尼華人數量最多,約有600萬﹔馬來西亞次之,有500萬左右﹔華人佔多數的唯一國家是新加坡,約佔總人口的75%以上。

  “下南洋”的血淚史

  清代發生的著名移民浪潮,如“湖廣填四川”、“渡台海”、“闖關東”、“走西口”、“客家南遷”,屬於國內移民,而“下南洋”、“金山夢”(到美洲開礦筑路)則是中國人走出國門的移民潮,長路漫漫,充滿了血淚辛酸。

  首先是“違法”。移居海外在很長時期內是不允許的,在朝廷看來,遷居海外無異於“棄絕王化”,不僅禁止,而且對回國者嚴加制裁。直到晚清,清政府才意識到海外華僑的經濟實力與商埠的重要性,於光緒三年(1877)任命當地華僑領袖胡璇澤為新加坡首任領事。1893年,清政府才正式解除“華僑海禁”。

  其次是旅途艱險。早期移民偷渡出洋,整日擔心官軍稽查與海盜行劫,海上風信難測,帆船時時有傾覆之險。近代出洋華工則幾乎與奴隸無異,飽受“豬仔頭”與“豬仔館”的虐待,華工被封禁在船艙內,條件惡劣,死亡率極高,販運華工的船隻被稱為“移動地獄”。

  再就是落地后的艱難。落地移民一是要克服難以適應自然環境的問題,一是受到當地各種勢力的多重壓力。殖民者急需華人參與開發,但又對華人迅速擴張的經濟實力充滿擔憂,因而有意抑制華人權益,迫害、屠殺華人的事件多有發生,尤以印尼多次屠殺華人的事件最為慘烈。殖民勢力消退后,情況有所改善,但一旦政局動蕩,華人往往成為發泄不滿的對象。

  大量華人移居東南亞,不僅緩解了中國國內的人口壓力,也極大地推動了東南亞各國經濟的開發與發展。可以說,東南亞的近現代歷史是土著族群與華人共同書寫的。目前,華人作為東南亞各國本地族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得到所在國的認可與認同,但歷史與現實糾葛的陰影並未消失殆盡,華人問題的徹底解決仍需時日,這就需要華人社會自身的努力,同時,中國實力之強弱也與華人的命運息息相關。

  閱讀延伸

  近代中國三次移民潮

  “下南洋”與“闖關東”、“走西口”,被並稱為近代中國的三次移民潮。

  關東,指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因位於山海關以東,故稱。清朝以東北為“龍興之地”,屢頒嚴令禁漢人出關,但流民屢屢冒險“闖關”。“闖關東”即由此而來。

  西口,指河北張家口以西的長城沿線關隘。流民走過西口,過了長城,就可以到達蒙古草原及河套一帶謀求生計。

(來源:北京日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