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1911年黃興主持"陽夏之戰" 黎元洪效漢高祖拜將

2014年03月12日08:33    來源:長江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1911年黃興主持"陽夏之戰" 黎元洪效漢高祖拜將

黃興與總司令部成員合影

1955年的拜將台 彭年 翻拍

位於武昌紅樓前的黃興拜將台紀念碑 記者彭年 攝

  檔案

  首義廣場“黃興拜將台”

  創作者:未知 創作時間:1955年 落成時間:1955年

  武昌閱馬場首義廣場上,有一座寶劍形狀的紀念碑,與“民國之門”的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紅樓”、孫中山先生銅像、“彭劉楊”三烈士雕像一起,同位於廣場中軸線上。這座紀念碑實際名為“黃興拜將台”,老一輩的武漢人,習慣稱之為“方尖碑”。見習記者鄭汝可

  黃興拜將台因何而來,幾十年間又經歷過什麼?近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副研究員葉先培接受本報採訪,講述了它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

  緣起:

  黃興主持“陽夏之戰”

  黎元洪效漢高祖拜將

  “建造黃興拜將台,不得不提‘陽夏之戰’。”葉先培講述,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后,清王朝調動大軍,南下武漢,向漢口附近集結。為阻擊前來鎮壓的清軍,革命軍10月18日起出戰漢口。

  10月底,戰役形勢對革命軍已非常不利,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請同盟會領導人之一黃興由滬來鄂,主持軍事。

  11月3日,黃興來漢。黎元洪仿效漢高祖劉邦拜韓信為將的儀式,用木板搭建拜將台,舉行拜將儀式,向黃興授戰時總司令印、旗和劍。

  “士兵們騎著馬,圍著廣場轉,揮舞著大旗,上書‘黃興到’。”葉先培根據史料回憶,當年黃興慷慨陳辭,軍民革命熱情為之高漲。

  因敵我力量懸殊,11月27日,漢陽失陷,前后共苦戰41天,史稱“陽夏之戰”。

  “黃興領導的陽夏保衛戰,極大牽制了清軍反扑革命軍的主力,為各省獨立、脫離清廷統治贏得了寶貴時間。”葉先培說,在革命軍與清軍奮戰的這一個多月時間裡,湖南、陝西、江西、四川等省先后獨立,關內18省隻剩4省效忠清廷。

  經歷:

  歷經4次重建

  1955年確定現有風格

  “最初的拜將台,只是臨時搭建。”葉先培介紹,如今屹立在首義廣場的拜將台,已歷經4次重建。

  1928年,有關部門正式建亭立碑,在舊址上修八角形木亭,豎石碑,以作永久紀念。“整個碑體是西式的”,葉先培猜測,辛亥將領們大多有留洋經歷,石碑的建造,大概仿照了華盛頓紀念碑一類的建筑。

  新中國成立前夕,亭毀碑損。1948年,武漢辛亥革命同志會人士對碑體進行了修復。

  1955年,在當時政協的提議下,武昌區人民政府在原址重建一高大紅色水磨石紀念碑,並復原其上所有鐫刻。碑座高2.7米,麻石構筑,呈八角形,四周環有鐵鏈。修復之后,實際建筑的主體部分不再像“台”,而更像“碑”。但考慮到歷史原因,“黃興拜將台”的叫法沿用下來﹔碑正面也刻上“拜將台”三個大字,其下為“辛亥首義鄂軍都督黎元洪任黃興為總司令在此授印”兩行小字,背面為“中華民國十七年十月十日辛亥首義同志會立”款識等。1956年11月,拜將台被列為第一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首義廣場改造。武漢市政府修繕原來的紅色水磨石紀念碑,將底座改為石台,並搬遷到廣場中軸線上。

  現狀:

  設計者難尋

  拜將台快被淡忘

  記者詢問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發現拜將台幾次重建的設計者並未留下姓名。試圖聯系參與首義廣場改造的湖北美術館學院相關人士,也沒有得到線索。

  如今,首義廣場幾經改擴建,已成為辛亥首義文化的集中展示區和市民休閑勝地。但市民和游客,很少在拜將台前駐足。

  葉先培告訴記者,2007年搬遷之前,拜將台靠近閱馬場小學門口,學生們進進出出都能看到。辛亥紀念日,老師們都會帶著學生獻花圈,講黃興鬧革命的故事。上世紀80—90年代,紅樓裡還曾陳列黃興專館。現在,拜將台所在的首義廣場一側,主要是綠化廣場,“周圍的樹都比拜將台高”,拜將台不再是人們視線中心。

  “一些‘老武漢’,從小就與這些歷史遺跡為鄰,內心有一種崇敬感”,葉先培說,80年代武漢的老明信片中,常出現拜將台的照片,但現在,了解這段歷史的人很少了。

(來源:長江日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