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崗街道沙浦村清朝蔡學元進士旗杆石。
深圳自明朝萬歷元年(1573)析出東莞立新安縣以來,有了縣一級的行政管理,官府和民間紛紛興學宮,辦書院,從此人文蔚起,中舉人、登進士者,不時有之。這些有科舉功名的人,對帶動當地文化學術、教育及民間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寶安區鬆崗街道沙浦村有一門蔡氏家族,在深圳歷史上,曾對地方教育做出過杰出的貢獻,那就是蔡珍、蔡學元父子。
查考蔡家先世,宋紹興年間,有蔡安與李氏夫婦,原籍福建汀州,遷居廣東南雄珠璣巷,后又遷徙東莞塘下,為東莞、深圳蔡氏一世始祖﹔至明洪武元年(1368),九世祖蔡法俊遷居寶安沙浦村,為該村開基祖先﹔其弟蔡基俊則遷居赤磡(今羅湖區蔡屋圍村地王大廈一帶),為蔡屋圍開基祖先。
自蔡法俊建立沙浦村以來,蔡氏家聲日盛,至清代更是冠纓相連,人才輩出。據嘉慶《新安縣志·人物志·行誼》載:“蔡珍,字席聘,沙浦人。積學能文,屢試高等,學使深器之﹔而謙光龐德,邑中尤所共仰。”蔡珍是個勤奮好學、知識廣博之士,屢次參加各級會試均出類拔萃,深得朝野官員和鄉人器重。他為人謙虛與高尚的品德,在新安縣方圓百裡無不得到大家的尊敬。乾隆二十一年(1756),蔡珍以《詩經》中丙子科舉人,后在新安縣南頭城著名的文崗書院掌教十多年。由於他學識淵博,教育得法,許多優秀學生鍛造成器,皆出自蔡珍門下,其中最引以為自豪的是他的第二子蔡學元。
蔡珍為人師表,家教極嚴,既以身作則,又把手言傳。蔡學元,三歲時便能背誦詩文,年幼時的聰明與勤敏備受鄉鄰稱贊,隨著年歲增長,學問大有長進。乾隆六十年(1795),蔡學元領鄉薦(中舉)。鄉薦,又稱鄉試,為明清科舉之制,每屆三年,集諸生(俗謂秀才)於各省城,朝廷特派試官,考試包括四書經義及詩、策問等,中試者則為舉人。嘉慶《新安縣志·選舉表·甲科》載:“嘉慶十三年戊辰科吳信中榜第三甲,蔡學元,邑之沙浦人,授咸安宮漢學教習,任肇慶府教授,調潮州府教授。”“咸安宮漢學教習”,乃專職皇家子弟的漢語教師﹔“教授”是府(地區級建制)裡管理全府教育和課試的官員。蔡學元成了沙浦村數百年來取得學位最高、最有地位的人。
蔡學元登榜進士后,榮歸故裡,於村南蔡氏祖祠西側建筑“進士第”。又於“東圃公祠”前左右各樹立一對旗杆石。旗杆石,是明、清時期專為族中人取得科舉功名而在祠前樹立的夾輔旗杆的紀功石,俗稱“石夾”,廣府人稱“旗杆墩”。旗杆石上刻有姓名、科舉功名及年代。蔡學元當年設立的旗杆石至今尚保留完好,共有兩對四塊,其中上刻:“嘉慶戊辰科進士 欽取 咸安宮漢學教習蔡學元立”。
蔡學元“進士第”,位於沙浦村第三巷125號,清嘉慶十三年(1808)建,為二進四開間的府第式建筑,門額為紅砂岩的牌匾,上雕有渾圓蒼勁的“進士第”三字。進士第屋進深20米,面寬16.5米,佔地330平方米,第外東、南、西均有圍牆,東圍牆有大門樓,南面有魚塘,塘邊有幾棵百年老榕樹,顯得歷史久遠而朴素無華,是深圳罕見的一座現存進士第古建筑。
嘉慶十八年(1813)蔡學元調任潮州府教授,政績卓異,曾加五級、記大功二次,清廷誥贈其祖父蔡鏡山、父親蔡珍為文林郎(正七品)。蔡學元歸家后,常為鄉人撰文立碑。在嘉慶《新安縣志·藝文志》裡,見有蔡學元嘉慶二十年(1815)七月撰寫的《重修赤灣天后廟記》一篇,文中保留著明清時期的海內外交流資料,頗有歷史價值。另一篇是蔡學元道光九年(1829)撰寫的《重修觀音古廟碑記》,現仍立於沙井街道內圍頭六巷觀音古廟內。據了解,香港打鼓嶺大埔田村由蔡姓人建的學校有組功名碑:“嘉慶戊辰科進士 欽取 咸安宮教習官蔡學元立”,香港元朗錦田的一所鄧氏祠堂,亦有一塊“茂荊堂”的橫匾,為嘉慶二十二年榕蒲蔡學元題寫。可見,蔡學元父子為教學育人,付出畢生心血。蔡學元逝世后葬在村后的一個小山子上。
蔡珍、蔡學元父子的教育功績和保留下來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深圳的地方史上永遠不會磨滅。 ◎ 彭全民 廖虹雷
(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