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資本做局 藝術埋單
藝術品收藏圈內行騙和欺詐行為層出不窮,根本原因在於藝術品市場投資的投機性太強。
近年來,隨著藝術品市場逐漸升溫,借藝術之名行牟利之實的騙術也層出不窮。時值“3·15”之際,本報在此為讀者揭露藝術品收藏圈中的那些騙局。
案例一
近日,北京市東城區警方打掉了活動在東便門明城牆的詐騙團伙,該詐騙團伙用假冒的“開光”玉雕貔貅等,以轉運、發財等噱頭忽悠游客。游客透露,在銷售人員的忽悠下,這些所謂開過光的“玉貔貅”和“玉天吼”價值竟達9300元,而在珠寶鑒定研究所檢驗后,其實只是大理石和蛇紋石等質地,市場價也就100元左右。該團伙通過這種手段,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斂財高達500萬元。
案例二
2013年12月19日,海南省工商聯副主席、海南省收藏家協會會長、海南泰達拍賣有限公司和海口泰特典當有限責任公司以及北京美麗道藝術中心的法人代表沈桂林,涉嫌詐騙10億元后“失蹤”。2013年12月28日,專案組在老撾將犯罪嫌疑人沈桂林抓獲。經審訊,沈桂林對其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自2010年以來,沈桂林以個人名義,用海口泰特典當責任有限公司做擔保,允諾月利息2%至3%的高息借貸手段,向社會公眾非法吸收存款,用於投資發展其他產業和還本付息及個人消費。據警方初步統計,涉案受害人有200余人,已有150多名受害人報案,涉案金額約8億元。
案例三
2014年1月,多名投資者向警方舉報,一家名為中華文化產權交易所的香港公司在運營3個月后,發現在中創信貸網上平台不能提現支付,推測該平台資金鏈可能出現問題。據悉,該公司與內地的關聯公司——深圳市中瑞隆信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及3個網貸平台合作,吸引大批內地客戶參與文化藝術品份額交易,今年初,交易平台提現突然停止,老板鄭旭東卷走近7億元,隨后中華文化產權交易所及其網貸平台崩盤,被稱為新年第一網貸案。
案例四
遼寧省西豐縣一家成立了4年多的私人博物館,打著“研究、考古、鑒定”的幌子,背地裡卻非法集資上億元。這起案件的主犯為隻受過高中教育的57歲老太太程紅,她採用並不復雜的手段,建起一座私人博物館,並以此為“抵押”,高息吸納資金。今年1月案發時,程紅帶走資金,留下了價值有待鑒定的文物。據了解,登記涉案人員400余人,涉案金額上億元。
案例五
近日,廣州警方接到舉報,廣州歷藏文化公司下屬的廣州古今通寶拍賣公司的一批價值千萬元藏品下落不明,委托拍賣的客戶上門追討委托拍賣的藏品及圖錄費。目前,警方已受理與歷藏公司相關的一系列詐騙案件。從受騙人數的表格上看,簽名人數達140名。其中,被騙金額最高達300萬元,100萬元以上的有13人,其他大部分集中在10萬元至100萬元之間,涉案總金額超過5000萬元。
一夜暴富的藝術夢
上述幾起案件雖然性質不同,涉案金額有差異,但都與藝術品收藏相關,藝術品雖非直接斂財工具,但在這些案件中卻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藝術品收藏圈內之所以行騙和欺詐行為層出不窮,原因在於藝術品市場投資的投機性太強,太多人指望藝術品投資升值或一夜暴富。
近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處於上升期,各門類藝術品都有突出的表現,尤其是近現代書畫和當代油畫,其價格是其他行業無法企及的。以一位市場表現突出的“80后”油畫家陳飛的作品為例,2010年,其2009年創作的作品《熊熊的野心》在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以30.24萬元的價格成交,2013年,該作在北京蘇富比的成交價高達542.8萬元,3年時間,升值幅度近18倍。藝術品市場分析師梅建平表示,過去50年,藝術品市場走勢和美國的藍籌股價格走勢相同,所以藝術品的長期價格和藍籌股的價格幾乎一致。藝術品或將取代房地產,成為未來投資的新選項。
在股市蕭條、樓市不景氣的背景下,發展僅20多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正處於黃金期。一方面,藝術品增值屬性較強,比其他投資產品更吸人眼球﹔另一方面,作為精神財富,藝術品難以定價,在市場發展仍處於初期的情況下,藝術品的屬性自然成為最好的行騙工具。很多不法機構和個人也看中了藝術品這塊蛋糕,借藝術之殼,在資本層面“暗度陳倉”。
比如,據知情人介紹,沈桂林最早是從事典當生意的,因其典當業務受挫,導致資金鏈斷裂,在看到藝術品市場有利可圖之際,希望通過藝術品投資這一途徑賺錢填補空缺。沈桂林通過資本騰挪術,其下屬的美麗道藝術中心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成為備受業界關注的焦點。沈桂林也憑借這種關注度和各種附加職位、頭銜,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而隨著拍賣的火爆,社會上的“李鬼”拍賣公司也層出不窮,除了廣州古今通寶拍賣公司,安徽匯德等拍賣公司也在最近曝光涉嫌欺詐。在拍賣行業,挂羊頭賣狗肉的欺詐性拍賣公司為數不少。他們以升值空間大、轉手牟取高額利潤為誘餌,收取圖錄費、保險費、宣傳費等各種費用,欺騙沒有經驗的委托人。更有一些所謂的文化傳播公司、投資管理公司,並沒有依法取得拍賣資質,借由“拍賣”的幌子,欺騙敲詐委托的金錢和藏品。
這些伎倆已是業內普遍現象,然而,這種低級的“騙局鏈”頻繁生效,很多妄圖通過藝術品投資一夜暴富的受害者也難辭其咎。在各類藝術品欺詐案中,被害人以不具備識別收藏品真偽的基本常識者居多,在帶著僥幸暴富心理,獲取利益的誘惑下落入圈套。例如,相比動輒上百萬元、上千萬元的拍品而言,區區幾百元、幾千元的圖錄費微不足道,很多中小拍賣公司也是利用委托人的這一心理,騙取圖錄費等費用作為盈利手段。
欠缺經驗的藝術品投資市場
隨著藝術品體量的增大和關注度的提升,藝術品也成為基金、信托、私人銀行關注的焦點,然而,回顧前幾年的藝術品基金與信托熱潮,甚至是盛極一時的文交所,對藝術品市場帶來的沖擊遠遠大於其所帶來的益處。這些理財產品打著藝術品投資的旗號,意圖在短暫的周期內實現增值,而不是從藝術品市場以及藝術品升值的規律考慮,隻為投資不為藝術。
在國內藝術品市場處於整體調整時,金融資本的迅速撤出,也使得盛極一時的藝術品基金在短時間內出現退出難的問題,那些盲目跟緊的投資人也損失慘重,甚至退出市場。業內專家分析,在這一波基金熱潮時,資本運作藝術品的方式並非不能操作,根本原因在於國內藝術品投資市場不夠成熟,藝術機構的經營理念、操作模式、資金鏈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沒有解決,最終導致投資失敗。
而藝術品投資的相關配套也不完善,在國外,藝術品的抵押融資已發展得很成熟,很多國家的銀行業很早就開辦了藝術品質押融資業務。而我國藝術品估價、典當,抵押融資等方面的業務尚處於試水階段,並沒有模式上的創新,藝術品投資只是幌子,背后是資本參與的虛假游戲。
此外,國內藝術品市場缺乏良性的市場機制和以學術研究為判斷依據的收藏體系。
缺乏相應管制
相關專家表示,藝術品收藏圈之所以騙局頻現,另一個重大原因在於制度建設跟不上,沒有相應的監管部門和法律法規,權力監管在人治的環境中嚴重缺位,尤其是發展迅猛的藝術品市場行業。
“金縷玉衣”騙貸10億元,文交所上演“黃河咆哮”,藝術品被金錢綁架,藝術品市場缺乏公正的評估鑒定機構、缺少有效的市場監管,處於法律盲區,這些都為行騙者創造了客觀條件。藝術品收藏圈的詐騙之所以難以識破,還在於案件的隱蔽性強。比如,在多起案件中,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受害者間多是親戚朋友關系,隻有東窗事發,才能揭發騙局。
此外,在多起案件中,與一些地方領導親自站台助陣、拉人投資密不可分。比如,沈桂林具有多重身份:美麗道藝術機構負責人、海南泰達拍賣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海南省工商聯副主席、海南省收藏家協會會長等。各項榮譽和身份成為其行騙資本,而很多領導人的助陣,為其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詐騙提供了條件。集資者回憶程紅的民辦博物館開業時說:“省裡、市裡、縣裡都來領導了,老百姓就開始都相信他們了”。
藝術品市場需要資本參與運作,本身就是市場行為,有其合理、正常的一面,但若運用不當,反作用於藝術市場,對其發展傷害更大。中國藝術品市場還不完善,資本和人為因素凌駕於規則之上,出現諸多不規范的運作,又沒有相應的處罰措施,因此,詐騙事件頻發也在常理之中。對於收藏家和投資者而言,防止、打擊藝術品詐騙,需要投資人擯棄暴富心態、戒除貪念,以正確的心態對待藝術品收藏。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