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字子長,今陝西韓城人,據說出生於公元前145或135年,卒年則不詳。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歷史膽識(《報任安書》),創作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與司馬光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並稱為我國史學“雙璧”。
司馬遷的史學與文學成就,后代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巨細無遺,汗牛充棟,無須我們再去置喙。但至今為止,對於司馬遷的經濟學成就,特別是他關於市場經濟的思想,不知是有意忽略,還是有什麼其他原因,卻罕有中肯的評價。這不是一般的疏忽,我們認為有必要在這裡提示一二,以知曉並求教於學界同仁。
他的關於市場經濟與商品的論述,集中反映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我們試舉三例,為你道來。
其一,“人之熙熙,皆為利來﹔人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既道出了人的本性,也道出了經濟與商業活動的根本原因。拋開其它一切不談,人的趨利性才是經濟活動的根本推動力。俗話說,無利不起早,正是這個道理,而太史公總結出的這一道理,如公理般。公理者,不需要論証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其二,“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天下事,物以稀為貴,反言之,則物以眾為便宜,這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因素。正是商品價值的這種貴賤轉化,才導致了商品的流通可能,也才使物物交換成為可能。試想一下,如果商品鐵一樣的沒有變化,自己也沒有動起來的“勢”能,流通也就無法實現,經濟就會死水一潭。自1613年荷蘭誕生世界上的第一家証券交易所,至今已整400年,世界上主要國家沒有不設立股票交易場所的。我們也不例外,上海與深圳兩個交易所至今也成立有二十多年。股票交易方面的投資秘籍充斥著整個市場,此類秘籍,揭其皮,軋出水分,最核心內容也就四個字:“高拋低吸”,而這一點,太史公早在2000多年前給我們明確指出來: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何其生動而形象!
其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其所欲。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自來,不求而民出之。”這裡不僅談到了勞動付出,也談到了勞動報酬,更談到了人們勞動中的選擇權問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談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時,特別指出了人在其中的重要性,認為人是生產力中的第一要素,沒有人,一切無從談起。司馬遷在這裡著重談的就是生產要素中最為重要的方面:人的積極性及其產生根源。而這一點正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所在。什麼叫“不召自來”?實際上,這就是市場的力量,由市場來配置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是市場經濟最重要的特性,離開了這一點,經濟就會出問題,我們就會付出代價。
《史記·貨殖列傳》,簡言之,即生財之道。意譯則直接可以翻成《市場經濟與商品流通概論》,作為作者,司馬遷被冠以經濟學家的頭銜,也是理所當然。不知史學與司馬遷研究家們認可否! ◎ 夏 冰
(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