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古人的“致仕詩”:多為表達“無為不爭”之意

2014年03月17日17:39    來源:太原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古人的“致仕詩”:多為表達“無為不爭”之意

  古代官員稱退休為“致仕”,意即辭職歸家,或叫告老還鄉。致仕約起源於周代,西漢以后逐漸形成制度,一般致仕年齡約為70歲,患疾則可提前。退休意味著人生歷程中的一個轉折,所以不乏有人以詩明志,直抒胸臆。詩作或詼諧幽默,或感慨不已,情韻風趣各有所得。

  詩意表現超世脫俗境界的當數北宋年間蘇州太守孫冕的《書蘇州廳壁》詩:“人生七十鬼為鄰,已覺風光屬別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謀泉石養閑身。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南又見陳。寄語姑蘇孫太守,也須抖擻舊精神。”這位孫太守當時也就六十大幾,但自覺體力不支,難以勝任,便向朝廷申請提前退休,並將已致仕還鄉的兩位至交好友忠告作為己見,表明了他告老還鄉安度晚年的決心,堅定中顯露洒脫,樂觀中不乏幽默。

  更為幽默風趣的是南朝梁代的陶弘景,他36歲時便辭職隱居於曲山,自號“華陽隱居”。其舊友梁武帝蕭衍即位后,邀其出山復職。陶卻作了一幅畫,畫中有兩牛,一牛無拘無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間,另一牛卻被人套著金籠頭,牽著鼻子鞭打驅使。他還在畫上題詩一首《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眼前流水自悠悠,歇臥偷閑戀綠疇。笑看金籠牽鼻去,等閑落得用鞭抽。”陶弘景借詩畫表明自己辭官歸隱的決心。梁武帝看后也隻好作罷,但仍以書信往來與其商討朝廷大事,時人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致仕還需作畫作詩,也可謂古代政壇人事的一段奇趣。

  明朝福建莆田人林俊,官至刑部尚書,其退休歷程更是山重水復,曲折艱難,前后達29年之久,方才遂願,成了一場曠日持久、考驗意志的“馬拉鬆”式的致仕之途。林俊因彈劾明憲宗寵臣險遭殺身之禍,明孝宗繼位后復受重用,期間又因患疾辭官歸裡四次,一生大起大落,可謂飽經滄桑。不過,此公每逢險舋或擢用之后便急於申請退休,累計達19次。晚年最后一次致仕后,做《四休述懷》詩:“老去官書可自由,百年吾道信滄州。本無異術勞三往,竊有聞名辦四休。紅雨滿江楓葉暮,全霜孤徑菊花秋。抄來種樹堪長日,靈草從多莫漫求。”詩中記述了一生幾度辭官歸裡的心情,既有對官場冷漠、仕途艱險之嗟嘆,又有對卸任歸裡后去煩就閑、恬淡輕鬆之悅樂。當然,古代官場波詭雲譎,險象環生,官員們極力申請退休不乏是為了規避政治風險。

  西晉惠帝時,江蘇吳縣名士張翰被掌控朝政的齊王司馬冏召授為大司馬東曹掾(相當於縣丞),赴洛陽任職。一日,因見秋風忽起,張翰猛然思念起了家鄉的菰菜、?羹和鱸魚膾,觸景生情之中,沉吟了一首“致仕申請”詩《思吳江歌》:“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裡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未等朝廷批准已毅然辭官歸鄉,留下了一段“秋風思鱸”的典故。事實証明,張翰的辭職令其躲過了洛陽一劫。半年之后,齊王被殺,張翰的同僚陸機、陸雲也相繼死於非命。可見,“秋風思鱸”引起致仕不過是詩人逃遁殺身之禍的借口和托辭。

  明朝的開國功臣、政治家和文學家劉伯溫,被朱元璋視為諸葛亮。他剛滿60歲時,便主動要求回鄉養老,並作一首致仕詩表明心跡:“買條黃牛學種田,結間草屋傍林泉。因思若去無多日,且向山中過幾年。為吏為官皆是夢,能詩能酒總神仙。世間萬事都增價,老卻文章不值錢。”自我調侃的背后實質是為了躲避“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之災,但那淡泊名利、返璞歸真、頤養天年的思想,還是十分可貴的。

  我國古代的“退休”也僅限於官吏。囿於官場政治、權力之風險,所以,除卻身體狀況之外,古代官員尤其在朝為高官者能夠平安地到達退休“驛站”,善始善終,實屬不易,故其致仕詩多是於風趣感慨之中表達出的“無為不爭”之意,宋代無門和尚的一首《頌》詩便是官員“退休”的注腳:“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彭慶東

(來源:太原日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