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成都皇城:明蜀王建"縮小版紫禁城" 張獻忠焚燒(圖)

2014年03月18日11:05    來源:四川在線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成都皇城:明蜀王建"縮小版紫禁城" 張獻忠焚燒(圖)

辛亥初期

清朝貢院時期

1920年 四川督軍署

  說起老皇城,成都人個個都親切,點點滴滴都是回憶。說起老皇城的起源繞不開蜀王府,公元14世紀,明太祖封11子為蜀王,在成都城中心修建的蜀王府,方向為正南北,外繞“御河”,俗呼皇城。清代已改作貢院,即舉行鄉試、會試的考試地點。民國時期曾作學校、兵營等用,以后凋敝不堪,淪為貧民窟。一帶繁華,湮滅殆盡。

  修建為“縮小版紫禁城”

  據《蜀禱杌》載:“武成元年(908年)王建即位,置府城為皇城。”公元14世紀,明太祖封11子朱椿為蜀王,在成都城中心修建的蜀王府,方向為正南北,外繞“御河”,俗呼皇城。朱元璋命大臣“營國五擔山(原蜀漢皇宮所在地)之陽,磚城周圍五裡,高三丈九尺。城下蓄水為濠。外設蕭牆,周圍九裡,高一丈五尺。”

  蜀王府坐北朝南。南邊最遠處為一座石砌照壁,照壁通體叱強金字,俗稱紅照壁,這同朱漆描金的器皿一樣,是朱姓帝王享用的皇家禮儀。繞過照壁有一座高達的石牌坊,上書“忠孝賢良”四大字,是嘉靖15年(1536年),世宗皇帝朱厚熜為嘉獎第7世朱讓栩而建。穿過牌坊是一條筆直的石鋪甬道,道旁植有蒼鬆翠柏,兩旁各有民居二區,其間有四條東西向的街道分隔,這四條達到臨甬道一端的街口,各豎牌坊一座,東南稱“蓋懋厥德”,東北稱“永慎終譽”,西南為“江漢乾宗”,西北為“井參拱極”。

  甬道北端,東西兩邊各蹲著一座威武生動的巨大石獅,石獅外側,各有一座漢白玉華表,石獅和華表都是王權體現,不可侵犯。石獅身后,一道河水自西北逶迤流來,在宮城蕭牆前改為西東流向,成為宮城第一道護城河,即金水河,后世成為金河。嘉靖《四川總志?藩封?蜀府》載:“端禮門前外東西道有過門,南臨金水河,並設三橋,橋洞各三。橋之南設石獅、石表柱各二。”

  蜀王府嚴格按照明代禮制建造,作為僅次於皇宮的親王府邸,建筑格式、布局基本上仿照皇宮,蜀王府可以說是縮小版紫禁城。

  張獻忠焚燒宮室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攻佔成都,稱大西皇帝。《錦裡新編》中記載:“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蜀王府為皇宮,改承運門為承天門,承運殿為承天殿。以門外屋為朝房。”張獻忠后移居城外中園(今華西壩),順治三年(1646年)張獻忠率大西軍離開成都前,縱火焚燒成都宮室廬舍,夷平城垣垛堞,皇城和成都大城亦毀。

  清代改為貢院

  作家李劫人在《大波》中說:直到康熙十幾年,四川省會由保寧遷還成都,才披荊斬棘,把這片荒場劃出前面一部分,改為三年一考試的貢院,將就藩王府正殿殿基修成規模不小的至公堂﹔又將就前殿殿基修成一座頗為崇宏的明遠樓。所以皇城壩街又稱為貢院街。

  康熙間,將冀應熊知府所書直徑丈余的“天開文運”四個大字制匾於皇城前門,正好與街中三架頭形式、橫刻“為國求賢”的牌坊(東邊一道牌坊,正對東轅門,上刻“騰蛟”﹔西邊牌坊,正對西轅門,上刻“起鳳”)兩相呼應。

  門北為明遠樓,明遠樓是皇城中的最主要建筑之一,為三重殿宇式的建筑,規模宏大,氣勢巍峨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風格,修建頗精,樓窗皆裝玻璃,極為明淨,大殿堂內仍然保持著金碧輝煌氣派,正廳中央石基上擺放著紫香擅木案幾和官椅和屏封,雕工精細,神聖威嚴。樓北的致公堂,就建在蜀王府主殿承運殿的殿基之上,這是一座工堅料實的大殿,氣象雄偉,堂前樓后的空地,皆鋪以青磚,其間嵌以紅彩天花,可謂富麗堂皇,是這次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大會的主集會之所。堂西為大廚房,其北為彌封所。堂北為清白堂,再北為嚴肅堂。最北為文昌宮,供奉“文曲星”文昌帝君塑像,宮內主神文昌帝君的兩側,立有“天聾”、“地啞”兩位童子像。

  民國后,高等師范學校、成都大學、國立四川大學都曾選此作為校址。新中國成立后,拆除“為國求賢”牌坊,辟東西人民路,擴建人民廣場,五一節、國慶節省市慶祝集會、游行、煙火晚會、聯歡活動均在此舉行。后在文化大革命中毀壞。

  歷史學家:恢復老皇城不太現實

  記者聯系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東杰,對方簡要闡述了老皇城的起源。“應該說老皇城早期是和后蜀王朝有關,一般是從明代蜀王府開始算,清代是貢院,到了民國變為很多單位機構。”

  “貢院后來改成各種教育機構,其中就包括成都高等師范學院。后來四川高等學校與四川高等師范學校合並成立國立成都高等師范學校,到了民國30年,國立成都大學、國立成都師范大學、公立四川大學,三所學校合並成立國立四川大學。”王東杰說。

  對於恢復重建老皇城的想法,王東杰不太樂觀。“這個不太現實,此前被拆除已經被破壞一次了,非常可惜。現在恢復也是‘假古董’,專程‘拆掉的恢復’並沒有必要,而這又是一次破壞。”王東杰說。對於老皇城的歷史資料,“我不是專門研究這個的不是很清楚,不過應該查得到,在檔案館、地方志中應該有記錄。”

  明朝修建

  自洪武18年(1385年)興工,至洪武23年(1390年)竣工,歷時6年。蜀王府在大城中心,位於唐代劍南西川節度使衙署及后蜀皇宮舊址中心之西,填摩訶池的大部為基址。宮室苑囿總面積略遜於后蜀皇宮。宮城東為今順城街一線,西至東城根街。南邊最遠抵紅照壁一帶,北邊以羊市街、西玉龍街為界。 (記者 顏雪,圖片來自書籍《成都市城市規劃與建設》)

(來源:四川在線)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