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興的名字,南京人都不會陌生,不是那麼熱鬧,但是很好找的地方總有那麼一家,總是整齊干淨,推開門時總是熱熱鬧鬧,滿是南來北往的人。上一次上新聞,是支付寶的土豪請客活動,很多年輕人歡喜雀躍來排隊,花上1分錢就吃上了非遺大菜薄皮小籠包。就是這麼一家親切又時尚的老店,憑借面點加工技藝入選省級非遺。傳承人朱同淼說,劉長興如同他的孩子,已經細細養了30多年,以這樣的心情做餐飲店,想不紅火也難。
螃蟹包裡真有螃蟹肉
劉長興建於1911年,創始人劉國發是正宗南京人,南京地處南北交界處,南方面食和北方面食各種差異,最早的制作技藝吸收了兩者特點,創造出了真正南京特色的面點。
傳承人朱同淼已是劉長興的第三代傳人,提起最能反映非遺技藝的,當屬螃蟹包和薄皮小籠包。蟹黃包南京遍地都是,螃蟹包又是怎麼回事呢?和揚州、蘇南等地的蟹黃包不同,螃蟹包裡除了有蟹黃、皮凍,肉餡上還鋪了一層螃蟹肉。
螃蟹蒸熟去殼之后,把蟹黃和蟹肉分開,蟹黃和入豬肉餡芯,從蟹腿、螃蟹鉗裡挑出的蟹肉,白白嫩嫩地鋪在肉餡上面,每隻蟹包內有一定數量完整的蟹肉。蒸熟入口比一般蟹黃包口感清新得多,一絲絲蟹肉入口爽滑細膩,鮮美無比。
早在1946年,在蔣介石六十壽筵上,劉長興的螃蟹包和薄皮小籠包一樣,作為壽筵點心,特邀當時大廚姚慶林等師傅自帶餡心原料,前往壽宴,現場制作,一時間名揚天下。
4隻小籠包皮隻有一兩重
做南京最傳統的面條店
跟其他飲食類非遺傳承人不同,朱同淼不光傳承技藝,還是這家百年老店的實際掌門人,更多的時候,他講述的不是一門飲食技藝,而是百年老店的精神。
他一直執拗地堅持採購最好的面粉,最貴的醬油,散養的豬肉,而店裡100多個品種的小吃,最貴的面條不過14塊錢,身處面條扎堆的三條巷,各種競爭亂象,他隻堅持做好這家南京最傳統面條的本分。加盟連鎖分明可以賺更多錢,開進旅游景點明顯會有更多生意,但是必定會影響品質。他覺得現在保持10家店的規模,企業利潤保持穩定,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做了一百年的企業,不光是為了賺錢。”
他最舒心的時刻,莫過於看到午后撿來那隻流浪貓困了,在暖和的筆記本鍵盤上睡覺﹔客人們來到劉長興,點上一碗餛飩,吃上一籠湯包,就覺得老日子還在,生活很美好。
記者 楊婧
(來源:金陵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