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陝西師大教授:biang字由10個文化元素組成(圖)

2014年03月25日09:11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陝西師大教授:biang字由10個文化元素組成(圖)

日進斗金

日日有見財

shuar

luan

  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在釣魚台國賓館養源齋設宴款待連戰伉儷。由於兩人是陝西老鄉,在席間還用家鄉話交談,家宴的飯菜則是具有陝西特色的羊肉泡饃、肉夾饃以及“biang今biang面”等美食。biang今biang面的“biang”字筆畫眾多,為此,習近平還特意用小紙條寫下來交給連戰。“習連會”后,肉夾饃、biang今biang面等陝西美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而與“biang”字有關的故事也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心。

  “biang”字 由誰創造

  說法一:窮秀才吃面創字

  “biang”字是陝西關中民間自創的一個漢字,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最具關中民俗特色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圖騰。民間傳說Biang字為一名秀才所造,當時這位貧困潦倒的秀才前往咸陽,路過一家面館時,飢腸轆轆,聽見裡面“biang—biang—”之聲不絕,於是推門走了進去,點了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褲帶寬面,一陣狼吞虎咽后結賬,卻發現囊中空空如洗,無以付賬,隻好求店家以書代之。按照店家所言“biang biang面”的字音,秀才觸景生情,感懷傷時,略加思索,筆走龍蛇,一邊寫一邊唱道:“一點戳上天,黃河兩道灣,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長,我一長﹔當中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挂麻糖,推個車車逛咸陽”,一個字,寫盡了山川地理,世態炎涼。從此,“biang biang面”名遍關中。

  說法二:秦始皇御賜復雜名

  還有一種說法,“biang”字成型始於秦始皇。傳說秦始皇有一日吃厭了山珍海味,毫無食欲,一太監急中生智到街上買了碗平民小吃回來,不料秦始皇認為此物比山珍海味還美味,遂問此為何物,宦官答:biang biang面。秦始皇覺得既然此面已成為“御用”食物,再也不能令平民如此輕易吃到,就御賜一個字形復雜的名,有意令平民難以寫出此字。

  說法三:車夫謠

  還有說此字是來源於早年秦咸古道上賣面車夫唱的車夫謠,描述的就是車夫們推著獨輪車年復一年走在路上的情景和心情。如此復雜的字,目前隻在西安的部分餐館招牌上可見,新華字典中未有收錄,而電腦輸入法中也沒有收錄。

  發音源自聲音

  這麼復雜的漢字,為什麼要念作“biang”呢?民間至少有6種說法,大多認為它是一個擬聲字,因為biang biang面在制作的?制和拉扯過程中在案板上會發出“biang biang”的聲音,在撈出和調味攪拌過程中也會發出biang biang的聲音等。陝西師范大學傅功振教授則認為做biang biang面要將面團置於石頭或案板上用棒槌捶打,因此“biang”字的發音較為准確的說法是源於婦女洗衣服時用棒槌捶打濕衣所發出的聲音。

  “biang”字的兄弟

  關於“biang”字的寫法據說有10種之多。書法家李志華書寫的“biang”字中,關於“穴”的描述是“一隻老鼠跳上案,兩個老鼠下面看”,而且“biang”字右邊不是立刀旁,而代之一個戈字,他說:“刀子上咋能挂麻糖(麻花)嘛?隻有‘戈’上才有勾勾能挂嘛!”

  這樣的寫法,在北京延慶方言中也能找到相同的字:“shuar”(音“刷兒”)字。這個字在延慶的方言裡, 是“啥”字的變音,意為“什麼”。如,“你干shuar呢?”即是問:“你干什麼呢?”這個字的寫法是“一點一橫長,言字頂房梁,你扭我也扭,你長我也長,中間加個馬大娘,心在底,月在旁,金鉤挂衣裳。”

  在四川的方言裡也有這個字,但讀音與意思卻完全不同。老家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縣的宋友權回憶道:“1956年春的一天上午,我在河邊等船工坐牛皮船過河去學校。一會兒老船工來了,問我‘上幾年級了?’我答‘五年級了。’他說:‘哎喲,知識分子了,考你個字,看認識不認識?’於是他從地上拿起一根棍,在沙灘上一邊寫,一邊用略帶川劇腔調哼唱道:‘言在中啊,兩邊絲繞繞﹔中間夾個馬兒啊,你長我也長﹔心在低喲,月在旁,打個金鉤挂衣裳﹔甩個石頭喔,打在你的腦殼上’,然后哈哈大笑說:‘知識分子,這個字認識嗎?’我看著這樣復雜的字發愣,搖搖頭說不認識。老船工告訴我這個字念‘賊’,是‘賊娃子的賊’。普通話裡,‘賊’念‘zei’,第二聲,陽平。四川話裡‘賊’念‘zui’(嘴)的音,也是第二聲,陽平。”

  讓人驚奇的是,青藏高原東部大山裡的方言與北京遠郊延慶的方言裡都有這個字,寫法完全一樣,只是讀音與意思不同。而另外一個與之類似的字也出現在了北京坊間流傳的字謎中。“一點一橫長,梯子頂房梁,一邊開一個絨線鋪,中間坐著馬大娘,你也長,我也長,心字打底,月字在旁,張飛踢一腳,踢到山尖上,由山尖上下來四個大鈴鐺。”今年76歲的“老北京”柏耆珍老人回憶,“這是我小時候北京胡同裡非常流行的字謎,很多愛破謎(mei,四聲)兒的人都知道。長輩告訴我謎底時說,這個字長得就亂七八糟的,所以念‘luan’(同‘亂’音),具體是什麼意思也不太清楚。”

  ◆相關鏈接◆

  “biang”字的文化內涵

  陝西師范大學傅功振教授曾撰文寫道,“biang”字由10個文化元素組成,向人們傳達出秦人特有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環境、居住形式、飲食習慣、審美情趣、心理品格、民族精神等。“穴”部說明了以黃河中上游的渭河流域為中心的秦人,在古代是以穴居為主的﹔這裡的“言”字其實是“鹽”,鹽是文明的尺度,鹽為百味之祖,是秦人飲食中的主要調料,用鹽水和面才能使面筋道﹔“糸”和“長”這兩個字則充分體現了秦人在制作biang biang面過程中的動作以及品嘗之后的愉悅之情。“心”字傳遞了秦人忠厚朴實、誠信熱忱的秉性﹔左邊“月”字通“肉”,彪悍強健的秦人喜食牛羊肉,體現了秦人“虎狼之師”的飲食習慣﹔“馬”和“戈”字,則更體現了秦人的尚武、尚勇精神﹔關於“馬大王”的傳說,指的是秦將白起當年戰勝趙奢后裔“馬服諸侯王”“坐車回咸陽”告功還鄉的故事。“推個車車逛咸陽”實際上點明了這個字是在以咸陽為中心的秦地產生的。

  ◆延伸閱讀◆

  趣話合體字

  “從構字法上來說,biang字是一個合體字。”中國人民大學吳永煥教授介紹,“合體字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字組成的漢字,比如大家最熟悉的‘招財進寶’,還有‘日進斗金’和‘福祿壽全’等等”。

  “虎符”最早的合體字

  合體字原本是一個常用詞語或詞組,后來由於這些詞語、詞組在方言中使用的頻率很高,就給這些詞語重新做了一個“造型”,組合成了一個獨有的漢字,其意義與原來的詞語、詞組完全相同。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熊燕老師認為,“大部分所謂的合體字多為‘吉利字’,也就是一個吉祥詞或一句吉祥話,人們把它變成了一個字,這也是漢字書寫上的創新,使其能在一個字符的書寫范圍內表達一句吉祥祈願,從外形上看比原來的詞語、詞組更具觀賞性和藝術性。”

  合體字的出現,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君主用來傳達命令或調動軍隊的虎符,銘文篆字左右兩半,雙方各執一半,兩半合攏在一起,才能調兵遣將。而在道教流行的漢代,這種手法便被道士們借用到所謂符?上,稱為“復文”。因為合體字長期被應用在道教符?上,而符?一向被認為帶有某種奇特力量,因此促進了民間以吉祥話合成文字的興起。從宋代起,合體字已從道士畫符,演變為民眾表達避凶求吉願望的一種手段,如“興善除害”和“令尊者無憂”等。

  合體字的“那些事”

  合體字有兩種,一種是從組合的幾個成分上來顯示字的含義,如“伐”字由“?”和“戈”字組成,表示以戈伐人﹔“休”字由“?”和“木”組成,人倚著樹木表示“休息”的含義﹔或者是兩個字組合在一起,一個字表示字義,一個字表示字音。如“河”字,“水”表字義,“可”表字音﹔“張”字的本意是張弓,“弓”表示字義,“長”作為字音。“這類字在文字學的傳統造字法上稱為會意字和形聲字,在現代常用的漢字裡大部分都是通過這兩種造字法形成的。”熊燕介紹,常見的“招財進寶”、“日進斗金”還有“biang”字則是另一種合體字,它們是在字形美觀的前提下將原來的詞語、詞組原封不動組成一個新的漢字,常見的還有“黃金萬兩”、“日日有見財”、“好學孔孟”、“唯吾知足”等等。“按照嚴格的造字法來說,‘招財進寶’這類字不應該算作合體字,它應該是一種藝術字體。”

  合體字讀音各不同

  第一種合成字的讀音大部分是按照原本構建合成字的詞語或詞組以快速連讀的方式得到的讀音。比如,“?”字就是將“隻要”一詞拼音“zh? y?o”快速連讀得到讀音“ji?o”的,“?”字也是將“不要”一詞的拼音“b? y?o”快速連讀得到讀音“bi?o”。但也有個別字沒有按這個規律制造讀音,例如“歪”字。不管怎麼快速連讀“b? zh?ng”也無法得出“w?i”的讀音。而第二種合體字無法得出一個單獨字音(除“biang”字外),隻能將組成字的部分挨個讀出,如“招財進寶”就讀作“zh?o c?i j?n b?o”,“日進斗金”就讀作“r? j?n d?u j?n”。

  有人說漢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不僅是記錄漢語的文字符號,還負載著古代科學知識和文化觀念的全息標志,漢字繼承了中國文化命脈的載體,將表現出更強大而旺盛的生命力。

  ◆專家釋疑◆

  古代人口遷徙帶來文化交融

  通過“biang”字讀音和字形等不盡相同可以發現,“biang”字有“穴”和“?”,其他三字卻沒有,“luan”字的“?”也是其他三字所不具備的﹔它們共有的部分則是“一點一橫長,言字頂房梁,你扭我也扭,你長我也長,中間加個馬大娘(王),心在底,月在旁,金鉤挂衣裳”。

  對於這種現象,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從事方言研究的吳永煥教授解釋說,漢字字形有如此的相似度,有一定的巧合成分,但也很可能是古代幾次國內人口大遷移(秦漢時期有一次,正是民間傳說biang字誕生的時期)所帶來的結果,“一個地區的人們遷移到另一個地方,除了人口的變動,還會帶來文化的交融。同時,在漢語早期的發展中,漢字的讀音時常發生變化,當時人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原來讀音所對應的文字慢慢就被人們遺忘了,當再要用時,就生造一個字或者用另一個現有的字(或變體)代替,意思還是原來的意思,就是字形變了。這裡可能還存在一個“訓讀”的現象,訓讀就是每個地方用不同的字和讀音來表示同一個意思。如四川方言中的“zui”在普通話中對應為“賊”,北京延慶話中“shuar”對應普通話裡的“啥”,“就像福州話裡的‘kan’對應的是普通話裡的‘腳’,讀音與本字已沒有什麼關系,因此同一個字在不同地方讀音不同、意思不同也就不足為奇了。”

(來源:北京青年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