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孔子第79代嫡長孫:推廣中華文化不能急於求成

2014年03月26日11:07    來源:深圳特區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孔子第79代嫡長孫:推廣中華文化不能急於求成

  孔子第79代嫡長孫孔垂長:推廣中華文化不能急於求成

  孔垂長遞給記者的名片頭銜,是“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會長”,而不是更為人們關注的台灣地區“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子協會”由他於2011年5月一手創建,后者則是由有一千多年歷史的“衍聖公”延續而來。作為末代“衍聖公”、前任“奉祀官”孔德成的嫡長孫,孔垂長說,接任“奉祀官”是家族使命,組建“孔子協會”,則是要聯合各界力量,在全世界范圍內推廣中華文化,“希望用我的身份做好這件事情。”

  1

  初邂逅:75后“奉祀官”年輕英俊

  第一次“見到”孔垂長是在台北孔廟的4D影院,在兩部每天免費放映、分別介紹台北孔廟和孔子的專題片中。主持人一出場就讓人眼前一亮,有偶像派明星的年輕帥氣,又比明星多了罕見的儒雅沉凝氣度,他竟然就是現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垂長在片中熟練地運用4D影像技術介紹古老的儒學和孔廟,讓人像是一時驚覺,這個傳承2000多年、以譜系最長載入吉尼斯紀錄的古老世家,和我們一起進入了21世紀。

  日前,在台北世貿一館三樓的辦公室,孔垂長和夫人吳碩茵一起接受了記者專訪。他說,確實很多人都沒想到“奉祀官”居然可以是個年輕人。“我接任‘奉祀官’之后,到台灣各地孔廟訪問,印象很深刻的是到了彰化孔廟,工作人員以為‘奉祀官’年紀一定很大,所以還鋪了紅地毯,看到我時,他們都嚇了一大跳,我也有點尷尬。”

  孔垂長聲音溫和,習慣性地用“是”、“你說得很好”來銜接對話,待人和易,煦煦然有古風。

  孔垂長1975年7月1日出生,是末代“衍聖公”孔德成、前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的嫡長孫。孔德成生於1920年2月23日,為上任“衍聖公”孔令貽的遺腹子,出生百日即受封“衍聖公”。1935,南京國民政府改“衍聖公”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職司孔子祭典,依然由孔子嫡裔承襲。抵台后,孔德成曾出任台灣地區“考試院院長”,在台灣大學、台灣師范大學、輔仁大學、東吳大學、中興大學擔任教授,直至2008年初才因病輟教,當年10月28日病逝,享年89歲。2009年9月25日,孔垂長正式接任“奉祀官”。

  2

  談家教:祖父身教重於言教

  對於祖父,孔垂長印象最深的是“他很少說話”,“跟學生關系很好,他最喜歡人家叫他‘孔老師’”。“房間裡全是書,隻留出一條窄窄的通道走路”。

  孔垂長的父親孔維益在他13歲那年去世,他和媽媽姐姐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他形容自己的成長環境是“順其自然”,沒有什麼特殊。在台灣讀完高中,去澳大利亞留學讀市場營銷,回台后做一個領薪水養家的職員,跟其他台灣男生一樣,也服過1年10個月的兵役。

  “我們家住的是普通公寓,不是一般人想像的大宅門。”孔垂長說,爺爺回家就是自己看書,“不太管小孩子的事”,對於嫡長孫未來該擔當的使命和承襲的“奉祀官”職務,爺爺也未對他刻意說過什麼,連“四書五經”,也是跟隨學校課程讀的,家裡沒有額外的“小灶”。

  然而,身教的效果遠勝言教。孔垂長稱祖父是他“為人處世的標杆”,影響至深。“祖父治學嚴謹,學問淵博,是金文學和禮學的權威。他求知若渴的態度,做學問的扎實態度,讓我對於知識產生了一種虔敬的心理,也體悟到治學和做人的道理一樣,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不能投機取巧。”

  孔垂長告訴記者,祖父生活簡朴,家裡的擺設和他戴的手表幾十年都不換,除了請學生吃飯,祖父很少應酬,吃的也簡單。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矣”,這正是祖父的生活縮影。

  “祖父歷經了大時代的戰亂和改變,始終保持著奉祀官應有的格局和氣度,將人生的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我深深以他為榮。”

  所以,雖然一直以為“奉祀官是大人的事,跟我們小孩子無關”,當某天“奉祀官”的職責落到自己頭上時,“壓力好大”,頭發都掉了一塊,孔垂長坦承,“有過猶豫,但沒有抗拒”,“這是我們家族的使命,男孩子長大了,就要支撐起這個家。”當意識到孔家嫡長孫的身份不能輕忽,他開始勤下功夫學習儒家學說,以求自我養成。

  孔垂長和夫人吳碩茵現有一子一女,他們對子女的教育仍沿襲上一代“順其自然”的態度。

  “學校裡教的課程和才藝已經夠多,在家主要陪孩子玩,或者帶他們去郊外跑跑步。”吳碩茵告訴記者,“有讓孩子練書法,但不能太早開始。”

  有沒有跟8歲長子孔佑仁談過作為孔子80代嫡長孫的使命和將來承襲的“奉祀官”?孔垂長說,跟夫人交流過,決定等孩子長大了再說,“現在不要給他壓力,要讓他快樂成長,做自己愛做的事情。”

  3

  談責任:汲取古聖先賢的智慧作用於現代社會

  “祖父一生發揚儒學不遺余力。”孔垂長接過祖父的“奉祀官”一職,除了主持每年9月28日的台北孔廟“釋奠典禮”,也接過了推廣儒學的責任。

  進入21世紀,“奉祀官”是否還應該世襲地存在下去?社會上時有爭論。對此,孔垂長認為,時代在發展,形式會變化,但不變的是作為孔子傳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與其去苦惱由誰繼承奉祀官,不如去思考,如何汲取古聖先賢的智慧,使其在現代社會繼續發揮功能。”

  從2008年起,經孔家同意,台灣地區內政事務管理部門將“奉祀官”改為無俸給的“榮譽職”。孔垂長2009年接任后,卻辭去了原來的受薪工作,由家族支持,全職投入儒學和中華文化的推廣。

  “因為是榮譽職,職責更重,更要努力扮演好這個角色被賦予的責任。”孔垂長坦言,接任此職也改變了他的生活,“我得注意自己的行為,出去好好做事,在家好好做人。”也更加努力學習,希望對《論語》有新的詮釋,將先祖的智慧賦予時代的意義。

  2011年5月,孔垂長發起成立“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並出任會長。他希望能結合兩岸有志之士,擴大儒學對世人的影響力,使之成為21世紀的顯學。

  5年來,孔垂長兩度到山東曲阜祭祖,多次率領台灣學者到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和孔子研究院進行學術交流,和海外儒學界也有密切互動,湯一介、杜維明、牟鐘鑒、錢遜、陳來等著名儒學專家對他多有鼓勵。“非常感謝許多人對我的支持和協助,相信隻要大家方向一致,儒學的推廣會有美好的前景。”

  孔垂長強調,孔子協會的推廣目標並不局限於儒學,而是更廣義的中華文化,具體到書、畫、雕塑等藝術種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可做的事情很多,不能急於看到成果,每天進步一點,就是好事。”葉紅梅

(來源:深圳特區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