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蘇州博物館推出 “衡山仰止——吳門畫派之文徵明特展”。此次展覽匯集了海內外22家文博機構的近80件精品,其中4件來自海外作品的保險估價就達2.8億美元。展覽以文徵明一生重要的三處居所:停雲館、玉蘭堂、玉磬山房劃分為三部分,勾皴擦點染間有氣韻流動,篆隸楷草行中見筆墨風骨,吳門畫派一代宗師的形象呼之欲出。
出生地停雲館:一片初心終不改
停雲館是文徵明的書齋居所,原是父親文林所筑,停雲典出陶淵明的詩:“靄靄停雲,濛濛時雨”。1470年文徵明出生在這裡,初名壁,字徵明,先祖與文天祥為一脈同譜,為湖南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因停雲館又號停雲。他出身於官宦世家、書香門第,父親文林曾任南京太仆寺丞、溫州知府等職,與沈周、吳寬是相知甚深的文友。
四大才子中,祝允明5歲能寫榜書,唐寅16歲高中解元,徐禎卿18歲成了進士,唯獨文徵明開蒙極晚。史料記載他7歲才能站立,11歲方能清晰開口說話,父親文林對此非常淡定,安排兒子跟李應楨學書法,從沈周學畫﹔跟都穆學詩,跟吳寬學文法,果然文徵明文才日進,“穎異挺發”。
19歲時文徵明再遭挫折,他考中長洲縣生員,但因“拙於書”——歲試時字寫得太難看,而被置為三等,應試不中。他從此知難而進,苦練書法,每日晨起,先要寫滿兩千字《千字文》再下樓盥洗,然后讀書作畫會友,數十年如一日,后竟躋身書法的“吳門三家”之列。最初他刻意臨習宋元諸家,及至悟出筆意后,又追宗鐘繇、“二王”、歐陽詢、黃庭堅等名家書藝,尤擅長行書,小楷更是享有“明朝第一”的美譽。這次特展中共有三件他的“千字文”作品,真、草、篆、隸四體兼備,可視為文徵明在書法上全面造詣的最好証據。他一生中多次寫過《千字文》,據記載他晚年還曾以之作為禮物,贈送給那些前來祝壽的親朋好友。
文徵明以小楷最為人稱道,精熟溫純,令人嘆絕。展覽中的《小楷前后赤壁賦》,可謂其小楷書法的珍品。他一生之中曾以不同筆法多次書寫《赤壁賦》。一般書家晚年難免眼花手顫,文徵明晚年卻神明不減,尤能寫蠅頭小楷而不輟,越寫越精。在著名的《停雲館帖》跋語中,文徵明談及自己對小楷的認識:“小字貴開闊,字內間架,宜明整、開闊。一如大字體段,諸美皆具也。”
文徵明素以人品高潔在文壇備受崇敬。禮部尚書嚴嵩,一次對工部尚書顧璘發牢騷,抱怨文徵明不回拜其他人也就罷了,我嚴嵩路過蘇州,怎麼也不過來拜望呢?顧璘應答很妙:“此所以為衡山(文徵明的號)也,若不看別人隻看你,成得個文衡山嗎?”文徵明為人極為嚴謹傳統,既不善飲,又不近女色。唐寅有一次故意捉弄他,眾文士畫友相約在蘇州石湖蕩舟,喝到酒酣耳熱時,唐寅讓先藏在船艙中的妓女出來為文徵明敬酒。文大驚,忙要告辭,急得甚至要跳湖,眾人無法,隻得另雇一條小船放他先走。
文徵明雖獨善其身,卻無凌駕於人的道德優越感,所以他能和各種各樣的朋友和睦相處。“明四家”中的仇英出身卑微,原本是做漆匠的,畫得好但書法欠佳,文徵明知道他以畫為生,每次都欣然為其書題作跋,以便能賣出更好的價錢。因其重友真誠,他的身邊聚集了很多文友知己,人們都以在停雲館談藝論道為樂事。
字如其人,文徵明書法的字裡行間法度嚴謹,少有如祝允明那樣洒脫飄逸的浪漫主義風格。不過展覽中有一件草書《八月六日書事》,是他寫得意氣風發的佳作。正德年間,寧王朱宸濠招賢納才,曾重禮聘請文徵明,他的好友唐寅、謝時臣、章文等皆應聘而往,唯獨文徵明拒絕。后朱宸濠謀反被擒,唐寅還是此前裝瘋才得以脫身,人們紛紛嘆服文徵明的遠見卓識。《八月六日書事》作於朱宸濠反逆伏誅后一年,寫的就是此事。文徵明回顧往事,對自己的超脫似頗為自得,筆勢間飄逸縱橫,氣韻酣暢淋漓,評論家稱儼然懷素狂草再世。
藏書樓玉蘭堂:賞心且對樽前客
玉蘭堂是文徵明的藏書樓。他博覽群書,詩文俱佳,有《甫田集》流傳於世。江南科舉之風熾盛,他自己也有光宗耀祖的思想,雖老老實實應考,興趣卻不在八股,而好讀些與科考關系不大的史書、漢賦,從不肯在“制藝”上下工夫。結果除去23歲娶妻未考,他從19歲到53歲一直參加每三年舉行一次的應天鄉試,凡歷十次,均名落孫山。
雖未獲功名承認,但深厚的文化積澱融入他的書畫品格中,正是有了畫壇“吳門四家”的翹然崛起,文人趣味的山水畫在明代才有了較大發展。文徵明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等無一不工,成就最為突出的是山水畫。明代中葉社會監管有所寬鬆,才人韻士的游宴雅集活動遂興,文徵明筆下煙水迷離、溫柔秀麗的江南景致,一次次見証了他與友人們詩酒酬酢、逸興遄飛的美好時光。
文徵明20歲左右得沈周親傳,前后時間長達20年之久。沈周一生不應科舉,但他起初還擔心文徵明因“藝事妨舉業”,后來終於傾囊相授,愛重有加。他主張“畫法以意匠經營為主,然必氣韻生動為妙。意匠易及,而氣韻別有三昧,非言可傳!”這是典型文人畫的旨趣,與入明后朝野推崇的宋代院體畫風格有所區別。
經沈周的悉心調教,以及與鑒藏家的廣泛交往,文徵明上溯宋元,廣收博取,他特別崇尚趙孟頫及“元代四家”的筆墨神髓,將其融會貫通,自成一格。文徵明的風格一般分為“粗文”與“細文”兩種,“粗文”直接師承沈周,率直簡疏,落筆粗獷爽利,在這次展出的《雲山圖》、《虞山七星繪圖》、《桃園問津圖》中皆可見一斑。“細文”遠宗趙孟頫與王蒙,精工細寫,蘊藉含蓄,展品《滸溪草堂圖》即是一幅代表作,王?登在跋尾中說:此作一出,在文人青綠山水畫史上,文徵明足以與趙孟頫並駕齊驅。
從此次展覽的不少作品中,可一窺當時的文人風尚,有的作品本身就是記事而作。文徵明的書畫精品《人日詩畫圖》與《惠山茶會圖》皆屬此列。前者是目前可見的文徵明作品中最早的畫作,記錄了他邀友人雅集於自家停雲館,房屋數椽,圖書滿架,二三好友圍案清話,境地清幽。后者則是寫真他與朋友蔡羽、湯珍、王寵等人茶會於無錫惠山的情景,品泉試茗,吟詩唱和,高雅快意。文徵明以嗜茶如命著稱,有人統計過他的詩作中寫到茶事的就有150首,其茶事題材的繪畫數量亦很龐大,在古今中外的畫家中都算首屈一指,其中以《惠山茶會圖》最為著名。卷后還有蔡羽等人各自將此次惠山之行所得之詩一一錄下,昔賢風流,令人追慕。清末著名鑒藏家顧文彬一見此作,便將其評為過雲樓文畫第一。與元代文人畫不同,文徵明的繪畫主題將視野擴大到文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意境也擺脫元人一味追求空寂的程式,平淡天真,可謂當時文人理想精神的物化。
此次展出的《煙江疊嶂圖》背后的故事十分豐富。它的由來最早要從蘇軾說起,他為宋朝王詵著名的《煙江疊嶂圖》題了一首詩。元代趙孟頫把這首詩重新寫了一遍,后流傳到拙政園的主人王獻臣手中,他將趙孟頫這幅長卷拿給沈周、文徵明欣賞品評,沈、文二人又為其補了圖。《煙江疊嶂圖》入藏遼博前,一直被珍藏在蘇州過雲樓內,幾百年間不曾“露臉”。與此次主辦方蘇州博物館一牆之隔的拙政園,正是文徵明參與設計的,當年他親手植下的紫藤如今仍生機盎然,每臨春日,滿架紫花明艷照人。
再筑玉磬山房:不為老去入樊籠
文徵明54歲那年,被同鄉舉薦入京,經吏部考核后授“翰林院待詔”,參加修編《武宗實錄》。這個官職實際就是個辦事員,每日面對各種乏味的事務文書,還遭受他人的排擠。特展中有他寫給兒子文彭、文嘉的書信,平易親切,其中一封寫道:“石湖風景,常在夢中,若得遂請,甚於進官也”。
文徵明任職期間,還爆發了著名的嘉靖皇帝與群臣間的“大禮議”爭端,反對派大臣中16人被當場廷杖而死。文徵明左臂摔傷而不在場,雖僥幸免了棍棒之苦,但仕途之險惡、權術斗爭之激烈令他心灰意冷。他在北京待了3年半,接連寫了3封辭職信,終獲批准還鄉。
57歲的文徵明放舟南還,在住舍之東建了一間小室,名曰“玉磬山房”,作為吟詩、寫字、繪畫之所,並在庭院中親手種下兩株桐樹,“日徘徊嘯詠其中,人望之若神仙焉”。這兩株桐樹的身影,在展出的《中庭步月圖》中可以得見。他自此摒絕功名,專心侍奉筆墨紙硯,藝術得以長足發展。一般美術史上認為文徵明的繪畫在65歲前后步入鼎盛時期。
當時蘇州地區的經濟十分發達,物質的繁榮刺激了附庸風雅的需求,文徵明中年以后成為蘇州最熱門的畫家,求購其書畫者可謂踏破門坎,絡繹不絕。但文徵明有自己的規矩,“生平三不肯應”:一是不給藩王作畫,二是不給太監作畫,三是不給外夷作畫,秉持儒家正統士大夫的操守。畫名如此之大,作偽者當然紛至,史載文徵明“寸圖才出,千臨百摹”。
然而清高之余,文徵明又很寬厚。他和老師沈周一樣,從不打假,隻要有人上門求鑒定,他一概說真,沒有鈐印的還幫忙蓋上。為其作《文先生傳》的爾后文壇盟主王世貞,曾寫道:“故先生書畫遍滿海內外,往往真不能當贗十二。”直言偽作數量之驚人。
歸隱后的文徵明,一直生活得愉快充實,圍繞著他的皆是摯友學生。他一生自束甚嚴,坐臥笑談,怡情養性,所以也得永年。四大才子中徐禎卿早亡於34歲,同齡人唐寅隻活到54歲,祝允明67歲離世,而文徵明享年90高齡,精神矍鑠筆耕不輟,晚年書法繪畫皆有厚積薄發的精進。特展中的《行書張一川小傳》書於1559年,是文徵明存世作品中創作時間最晚的一件——此作完成4天后,文徵明應求為御史嚴杰之母題書墓志,書未畢即“置筆端坐而逝”。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2014年第2期 作者:黃薇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