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夫人談朱德群:晚年患腦血栓仍眷戀繪畫(圖)

2014年03月28日08:48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夫人談朱德群:晚年患腦血栓仍眷戀繪畫(圖)

1955年朱德群初到法國巴黎。

1997年朱德群當選法蘭西藝術院終身院士,是該院第一個華人院士。

  朱德群的離世或許讓天堂中有了昔日“留法三劍客”重聚的時刻,他和吳冠中、趙無極又可以一起切磋技藝。法國當地時間3月26日,享年93歲的朱德群在巴黎去世。法蘭西藝術院公布了這一消息,1997年朱德群當選該院終身院士,這是200年來法蘭西藝術院第一個華人院士。昨日,在代表中國美術學院發給朱德群家人的吊唁函中,許江稱,朱德群的藝術是后輩畫者、學人心中的不滅明燈,他的離去是中國乃至世界藝壇的重大損失。而在中國美術學院老院長肖峰心中,朱德群未能在杭州舉行講習班成了永遠的遺憾。

  4年前借“回顧展”回家

  朱德群被冠以法籍華裔杰出抽象主義大師的頭銜。從在中國研習水墨畫到油畫,再到巴黎縱橫於抽象油畫之域,朱德群的畫風完全打通了中西、抽象與具象的界限。朱德群曾表示,中國文化在滋潤著他,他一直追求將西方的色彩與抽象藝術中的自由形態結合成陰陽和合之體,尋找東西方藝術的一種最佳結合點。

  盡管自1955年便移居法國,但中國對於朱德群來說始終是個魂牽夢繞的故土。他多次表示要回家。2010年3月,朱德群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回顧展形式實現了夢想。

  當時中國美術館拿出三樓一層的展館,分五部分展示朱德群油畫、水墨、書法、陶瓷等領域的成就,113幅作品展示了朱德群從1955年至2008年的創作歷程。當時,該展策展人、法國藝術評論家戴浩石告訴新京報記者,“這次展覽是首次全面展出朱德群的成就,而以前大家隻能看到他的油畫作品。”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梁江告訴記者,這次展覽之后,朱德群還向中國美術館捐贈了一幅油畫《綠色的活力》以及十幅水墨作品。

  患腦血栓仍眷戀繪畫

  朱德群的夫人董景昭曾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說,自1955年朱德群踏上巴黎后便一直在畫畫,直到2009年一場意外造成其腦血栓,右手不能再執畫筆,也失去了言語能力。2010年的故土回顧展,即使在聽著家人向他敘說籌辦展覽的情況時,他也流露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漠然神情。不過,董景昭還是強調對朱德群來說惟一不變的是對繪畫的眷戀。在他的心中,還有很多未完成的構思。發生意外之前,當時89歲的朱德群還是買了很多的宣紙和油布,“他說他還要畫,腦子裡還有很多想要表現的東西。”

  對此,中國美術學院教師楊樺林也表示晚年的朱德群身體欠佳。2010年8月,楊樺林為籌辦“國美之路·林風眠師生聯展”,專程前往巴黎探視趙無極、朱德群等校友。昨日,楊樺林告訴記者,由於朱德群的身體原因,自己並未見到他本人,但朱德群的妻兒在得知要舉辦這一展覽時,也是非常支持。

  ■ 逝者

  朱德群

  1920年10月24日-2014年3月26日

  1920年10月24日出生於蕭縣白土鎮(今屬安徽宿州),1935年開始在國立杭州藝專學習繪畫。1955年,朱德群踏上巴黎,此后長期生活和工作在此。在認真研究西方繪畫的新思潮后,朱德群畫風轉為更加奔放,並逐步走向抽象,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抽象藝術風格,在國際畫壇贏得了聲譽。

  1997年12月朱德群榮膺法蘭西藝術院終身院士,典禮主席致詞稱頌他的藝術“豐富了歐洲文化的內容”,他成為法蘭西藝術院200年來首位華裔院士和首位東方藝術家。

  杭州求學

  師從吳大羽、潘天壽

  朱德群曾談起他與趙無極的區別:趙無極上課不專心,而他則老老實實地學習國畫。

  朱德群出生在一個深具文化修養的醫生世家,家中收藏了豐富的古典書籍和名人字畫。最令少年朱德群著迷的是傳統繪畫,尤其是書法。

  朱德群夫人董景昭曾於2010年向新京報記者回憶,小時候,朱德群被要求學書法,“那時被家長要求要學正楷,但偏偏他又沒有耐心去練正楷。就在父親的書房內找到了王羲之的書法帖子。”狂草便伴隨朱德群的整個創作生涯。

  1935年到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在這所由學貫中西的林風眠任校長的學校裡,朱德群向吳大羽學習西畫,向潘天壽學習國畫。白天,寫生繪畫並嘗試多種受野獸派風格影響的習作。晚上,則將精力投注於書法練習或臨摹古代大師作品。

  在這所學校裡,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是校友。或許他們當年也未曾想到日后藝術史上會將三人並提,他們相繼被授予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也被稱為三劍客。中國美術學院老院長肖峰的回憶中還有這樣一段趣聞:“朱德群曾向我談起過他與趙的區別,說趙無極上課不專心,而自己則是老老實實地學習國畫。”

  留學法國

  斯塔爾“指引我自由之道”

  朱德群完全打通了中西、抽象與具象的界限。他開始在西方抽象藝術中運用中國水墨畫的效果。

  1955年,朱德群在法國馬賽登陸。到法國前,他在台灣已經相當成功,卻未曾放棄赴巴黎學畫的想法。老師的教誨以及他在杭州藝專的圖書館內,翻閱莫奈、塞尚或馬蒂斯作品的普通印刷品所引發的年輕夢想,一直在牽引著他。

  初抵巴黎,朱德群住在夢露街一棟簡朴的旅館內,狹窄的房間也同時充當畫室。上午在法語聯盟上課,下午則在大茅屋畫院畫素描。在巴黎早期,朱德群以女性裸體為主,卻已有了西方繪畫大師的影子。

  1956年,朱德群在巴黎市立美術館看尼古拉·德·斯塔爾去世一周年回顧展,沒想到一下就釋放了深藏在內心的能量,“那一年,參觀巴黎現代美術館的尼古拉·德·斯塔爾的回顧展給了我一個啟示。他那風格豪放的繪畫指引我自由之道,就如同我在夢中所看到的。”

  朱德群決定切斷與具象繪畫的聯系,進入極端抽象。發現斯塔爾,顯然給朱德群提供了一座意想不到的中西之間的橋梁。在抽象藝術中,朱德群的書法造詣又使其發展出無窮的內在活力,朱德群開始逐漸感受到中國書法與抽象藝術之間的內在一致性。

  此時的朱德群完全打通了中西、抽象與具象的界限。他開始在西方抽象藝術中運用中國水墨畫的效果,制造出未曾有過的寬闊意境。1965年所畫的《泉》可以看到北宋畫家范寬的影子。在《遇》中,山峰間的一條路徑或一片林中空地,又讓人看到李可染的風格。

  肖峰自上世紀80年代出任中國美院院長以來多次與朱德群接觸。他說,朱德群也將自己的藝術心得與其交流,“不要以為抽象藝術不要形,不要人,不要對象,我的對象都來自大自然和藝術家的心靈。”肖峰至今銘記朱德群的這番話。

  在肖峰看來,盡管技貫中西,但在朱德群那可以看出其文人畫傳統,“他的畫作就是用中國文人畫的精粹來表達,當然中間也有西方文化的學習。可以說朱德群就是個詩性的抽象藝術家。”

  不忘故土

  “我覺得自己越來越中國了”

  偏愛南唐后主李煜,也喜歡杜牧、張繼、陶淵明,詩的意境啟發了他繪畫的靈感。

  “生活很簡單,很嚴肅,也很單純,也不善於交際,不喜歡出去,喜歡安安靜靜地在家。”這是董景昭描述中的朱德群。

  在法國的家裡,朱德群與妻子一直堅持讓孩子說中國話。朱德群對唐詩宋詞的偏愛讓其也不放過對孩子的早教。兒子以華、以峰小時候,朱德群就讓他們背短的絕句。朱德群偏愛南唐后主李煜的詞,也喜歡杜牧、張繼、陶淵明。董景昭稱朱德群不止一次地說起,是詩的意境啟發了他繪畫的靈感。

  隨著年事增長,朱德群對肖峰說,“我覺得自己越來越中國了。”盡管從1955年就離開故土遠赴巴黎,但朱德群始終把祖國看成自己永遠不能忘卻的故鄉。

  肖峰向記者回憶,朱德群家中擺設幾乎多為東方風格,屋中挂滿了書法和水墨畫。

  東方式的溫情也更多地惠及中國美院的師生。當年老校長林風眠到巴黎辦畫展,朱德群親人般的禮遇讓林很是感動。當聽說自己的恩師吳大羽沒有顏料畫畫時,他便托人寄顏料給吳,“我記得吳大羽曾跟我說過這樣一句話:上帝造就了朱德群,”肖峰說。

  中國美院在法國的三個畫室一旦有開幕活動時,朱德群和趙無極也會積極參加。巴黎堵車,“他倆分別坐地鐵過來。有時候提前了兩個小時,朱德群就在附近喝咖啡”,這些瑣碎的往事都讓肖峰唏噓不已。

  然而在肖峰那還是有遺憾,那便是朱德群沒有像趙無極一樣能在美院開講習班。1983年朱德群返回故鄉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訪問,此后多次回到北京、杭州,“當時他說,‘我下定決心了,要不斷地回到東方,到台灣、大陸來。’我也多次邀請他開講習班,但都一次次地錯過。”採寫/新京報記者 李健亞

(來源:新京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