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華表原為“誹謗木” 可在上面書寫諫言

2014年03月28日16:51    來源:北京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華表原為“誹謗木” 可在上面書寫諫言

  如今,到天安門廣場的游客大多都會到華表前留個影。位於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不僅是天安門廣場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更被視為北京乃至中國的象征。其實,如此威嚴壯觀、高高矗立的華表,最早源自一種用來納諫的木柱,名曰誹謗木,其造型是在一根柱上橫釘一塊木牌。相傳在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代,朝廷門前都要豎立這麼一根誹謗木,便於百姓在上面書寫諫言,針砭時弊。

  古代的“納諫之柱”為何用誹謗二字冠名?翻看《現代漢語詞典》不難發現,誹謗並不是一個好詞,其詞語的解釋是“無中生有,說人壞話,毀人名譽”。然而,在中國古代,“誹謗”二字本不是一個單純的貶義詞。《說文》中曰:“放言曰謗,微言曰誹”,也就是說,公開表達不滿叫做謗,私下表達不滿叫做誹。而且,誹謗一詞本身還含有“進諫”之意。《漢書·賈山傳》:“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養老之義,亡輔弼之臣,亡進諫之士,縱恣行誅,退誹謗之人,殺直諫之士”。《周書·柳虯傳》:“伏惟陛下則天稽古,勞心庶政。開誹謗之路,納忠讜之言”。宋代的宋祁在其所撰的《絕禁忌篇》中也曾提及 “秦暴漢雜,禁忌始興,誹謗坐誅,妖言有法……”顯然,古人將“納諫之柱”稱為誹謗木貼切得幾乎無可替代。

  誹謗木也叫謗木、桓表、華表木。《淮南子·主術訓》中有“堯置敢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的記載。《后漢書·楊震傳》中有“臣聞堯舜之時,諫鼓謗木,立之於朝”的說法。那麼,堯舜時代的“誹謗木”具體是什麼樣式?據晉代崔豹的《古今注·問答釋義》記載:“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也’”。 可見,當時的“華表”為木制,既可以讓人進諫,書寫人們對時弊的觀點、看法,供王者採納,同時還可以標明路衢,指示交通,相當於今天的道路指示牌。誹謗木之所以被稱為桓木或桓表,據《漢書·酷吏傳》如淳注曰:“舊亭傳於四角面百步筑土四方,上有屋,屋上有柱出,高丈余,有大板貫柱四出,名曰桓表”。“所治夾路,兩邊各一桓”。師古注曰:“桓表,即華表也”。

  對於誹謗木的作用,《史記·孝文本紀》中雲:“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取諫之鼓。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呂氏春秋·不苟論》中也記載:“欲知平直,則必准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人主欲自知,則直士。故天子立輔弼,設師保,所以舉過也。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猶其。存亡安危,勿求於外,務在自知。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湯有司過之士,武王有戒慎之?,猶恐不能自知。今賢非堯舜湯武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繇自知哉!”漢文帝劉恆還曾頒發過《漢文帝二年除誹謗法詔》,警示眾臣切勿動輒以“誹謗”言罪阻塞聖聽:“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民或祝詛上,以相約而后相謾,吏以為大逆﹔其有他言,吏又以為誹謗。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

  由木頭制作的誹謗木演變為雕刻精細的石柱,形成蟠龍纏繞的華表,據考始於漢代。從東漢開始,華表漸漸地出現在陵墓前,成為“墓表”或“神道石柱”。南北朝時期,陵墓前使用華表更為流行,其形制上也已經與明清時期陵墓前的華表沒有什麼差別。唐宋時期,華表作為路標的功能逐漸消失,逐漸演變為象征性建筑,立於皇宮、皇陵等建筑的前面。在歲月的流逝中,華表已經完全失去了其最早的納諫功能,但華表最初作為誹謗木的歷史卻仍然值得人們深思。馬吳宗

(來源:北京晚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