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劇照
原標題:中國故事 國際表達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使中國文化產品如何更好地進行國際傳播的話題再次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焦點。作為對外文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紀錄片憑借真實、客觀等特點,在全世界范圍內網羅了大批“高學歷、高階職、高收入”的精英粉絲,這些優質受眾對於打造中國文化影響力,無疑具有重要價值。實際上,紀錄片界也已經認識到了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在剛剛結束的中國紀錄片年會(2013年度)暨第19屆中國電視紀錄片頒獎活動上,“中國故事、國際表達”被業內專家學者反復提及,成為現場“流行熱詞”。與會嘉賓紛紛從切身經歷出發,通過選題、制作、發行等角度,講述了中國紀錄片在走出國門的過程中遇到的困境與挑戰,就如何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紀錄片國際品牌進行探討。
中國價值觀影響國際紀錄片創作
2013年,中國紀錄片機構通過參與節展、機構合作、聯合攝制、開拓市場等多種方式,成功探索出節目品質國際化,傳播路徑市場化的有效對外傳播模式,實現了“走出去、進主流、打亮點、擴影響、樹品牌”的國際合作與國際傳播局面。在海外銷售中,央視紀錄頻道銷售額近43萬美元,累計簽約節目銷售額100萬美元,佔中央電視台紀錄片海外發行總量的50%以上。不僅如此,紀錄頻道的紀錄片海外銷售單價較2012年也提升了30%,足見海外觀眾對中國紀錄片的需求正在逐年遞增。面對中國紀錄片產業的迅速壯大,英國BBC的信托基金會還專門成立“監控部門”,以確保BBC能夠恪守其節目創作的基本原則,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紀錄頻道對海外日漸強勢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已經引起了國際同行們的關注。“三年來,我幾乎跑遍了全球所有影視節展和專業紀錄片節展,參訪了各大國際電視機構總部,如英國BBC、美國PBS、美國探索頻道、國家地理頻道等,深切感受到這些機構對我們從陌生冷淡到熱情回應,進而成為合作伙伴的全過程。目前,我們已經累計啟動了27部,總量近80小時的國際聯合攝制項目,不僅讓外國同行和觀眾關注我們的作品,還要讓中國紀錄片題材和中國價值觀開始影響國際紀錄片的創作。”紀錄頻道總監劉文介紹道。
在眾多海外熱播的案例中,最典型的便是2013年6月,由紀錄頻道與國家地理頻道共同制作的紀錄片《春晚》國際版,首次進入國家地理頻道的美國旗艦頻道黃金時段播出,取得超出同時段平均收視率的良好收視。此外,德國RTL電視台高價引進了《超級工程》,並在黃金檔播出,在德國觀眾間掀起了一陣中國熱潮。多部國產紀錄片先后“殺入”歐美主流電視台黃金檔的消息,在令中國紀錄片人深受鼓舞的同時,也創造了中國文化輸出的新紀錄。特別是紀錄頻道出品的《舌尖上的中國》《金磚之國》《春晚》《超級工程》等節目不僅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了品牌效應,還在港台、日韓、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創造了中國紀錄片海外銷售價格的歷史新高,使得紀錄頻道進入了與BBC、Discovery等國外著名紀錄片制作機構並列的第一梯隊。
以小見大傳播東方價值觀
中國紀錄片究竟拍什麼樣的故事才能吸引國外的觀眾?近年來,中國紀錄片的制作成本越來越大,技術越來越先進,影像越來越精細。然而,在海外,真正吸引“市場”的卻並非隻有華麗的視覺大片,極具時代特色的作品同樣很有人緣。比如,《春晚》在美國受到歡迎的一大原因就在於該片講述了央視春晚在中國人心中的價值和地位。這正好契合了美國觀眾想了解是什麼讓中國人30年來以同樣的方式度過這個民族性節日,以及這一現象背后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價值觀的觀看心理,從而激發其巨大的收視熱情。《超級工程》則是另一張揚名海外的中國名片,該片聚焦港珠澳大橋、上海中心大廈、北京地鐵網絡、海上巨型風機和超級LNG船五大重點尖端科技工程。主創們將建造那些偉大建筑過程中鮮為人知、驚心動魄的場景納入紀錄片的鏡頭,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現代中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造了無數“中國奇跡”,令國際社會既驚訝又迷惑。因此,海外觀眾對於當下中國人的所思所想顯得格外關心。央視紀錄頻道國際顧問喬治·克萊爾曾說過,要跨越文化障礙,就要讓海外觀眾了解紀錄片所表現的內容和中國人的生活有什麼關系。這一點,無論是在《春晚》《超級工程》,還是在《舌尖上的中國》身上,都得到了完美印証。這些作品無不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將中國人的情感生活帶入其中,探索隱藏在市井生活中的文化基因,通過帶有普遍性的人物故事,以小見大地傳播中國文化和東方價值觀。
國際化理念打通海外傳播渠道
目前,CCTV-9 Documentary紀錄國際頻道已在全球超過66個國家和地區落地,擁有近5000萬國際用戶。面對如此多樣化的受眾,中國紀錄片必須在影像制作上有所創新。對此,導演王沖霄在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他指出:“不管中國觀眾還是世界其他國家的觀眾,這一代人都是在影視劇和廣告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整個審美系統大多建立在這種影像特點的基礎上。所以,像過去那樣用新聞語言進行影像創作的方法,對於今天的觀眾,尤其是其他國家的觀眾來說已經很難奏效了。因此,在《茶,一片樹葉的故事》中,大量碎片式的敘事策略和高速攝影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為的就是能夠有效抓住當代觀眾的注意力。”
過去由於文化差異等原因,偏重歷史和文化題材的中國紀錄片,雖然滿足了“精英人士”對專業性的需求,卻無意中忽視了普通觀眾對“通俗易懂”的渴望,造成中國紀錄片被長期打著“小眾標簽”的尷尬局面。但隨著中國紀錄片人國際化意識的不斷加強,中國紀錄片創作越來越注重“易於傳播”的創作訴求。身為國外電影節的常客,《海峽攻心戰》的制作人龍淼淵舉了一個在創作中對跨文化傳播進行嘗試的例子。“2006年我執導的紀錄片《內蒙小超女》裡,想用一個鏡頭表達主人公從草原來到北京。我開始拍攝了一個北京機場收費站的片段,但對於生活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來說,這個影像或許可理解為來到了亞洲或者東方,卻很難讓他們聯想到‘北京’。所以,我最終改為通過一段機場航站樓的影像來傳遞‘來到北京’的含義。這其實就說明,運用全世界觀眾都有共享經驗的影像,才能讓作品表達出更多的有效信息,而諸如此類的嘗試就是我們作品得以跨文化傳播的橋梁。”
歸根到底,中國紀錄片在敘事技巧和制作工藝上尚不成熟,與國際傳播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這主要是受到具有國際化理念的高水平創作人才匱乏的制約。面對當下錯綜復雜的媒體格局以及快速變化的全媒體傳播環境,紀錄片行業主要缺少兩類人才:第一類是通才,即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型人才,包括項目制片人、經理人、策劃等﹔第二類是專才,隨著紀錄片市場擴張到一定程度,具有國際水准的攝影、音效甚至解說等專才將越來越成為稀缺資源。為解決這個問題,2013年7月成立的中國紀錄片聯盟以“內容多元化、制播區域化”的合作模式給國內紀錄片人與國際接軌打開了“綠色通道”。通過與國際頂尖的紀錄片團隊更為頻繁、緊密的合作,中國紀錄片人擁有更多的國際創作體會,培養自己的國際化思維,擴大紀錄片人的話語權,為中國紀錄片以及中國文化進一步“走出去”奠定基礎。
(來源:光明日報)